三、效应评说
庚子事变与当时京城的相关传闻,自然是特定环境的产物,但它也会反过来影响“事变”形势,譬如说强化迷乱、惶恐的社会氛围。像在义和团神异传闻的刺激下,“大众喊嚷,令家家户户烧香”,遂造成“随声接应,犬吠人腾,一夜数惊”的局面。一日午后,“南横街居民忽闻有人大呼‘泼水’,一时无论何人无不争往,取水泼之门外,街市尽湿。事后互相骇怪,亦不自知其故”(佚名:《庸扰录》)。再如,传言洋人对“官宦之家,及在官人役”,“皆欲一概杀绝”,致使城中“各巷无论仕庶商贾,俱将官衔、堂名、门对,尽行刮洗干净”。
当然,有些传闻或许也能起到激发同仇敌忾情绪和鼓舞人心的作用。譬如,对义和团“神术”的信传,会在舆论上强化对义和团“非凡”威力的认定,从而吸引更多的顺从和归附者,同时又能激起“仇教灭洋”的情绪。一种当年六月十五日(7月11日)的记事记载:“哄传西什库教堂大楼被焚,各处男妇老幼,人人鼓舞欢欣,随声附和,愰动街市”。这种宣泄中尽管不免夹杂一些盲目排外成分,但也反应出人们的反侵略诉求。然而无论如何,义和团的“神术”灭洋毕竟经受不住事实的验证,一旦真相揭明,相关传闻原有的“鼓舞”效用自然也就随之丧失。
不管怎样,传闻也在“信息资源”之列。需要明确,所谓“传闻”,作为一种真假莫辩的信息,并不一定完全虚假,有的也可能包含真实成分甚至大体真实,只是当时尚无法证明而已。譬如上面举及的关于清军京郊败退、“洋兵”入侵城中的传闻,尽管具体细节上多有出入,但所反映的那个大致时间里的基本军情毕竟不虚。再如,关于拿问某亲王及数大臣的传闻,所记时日,是在许景澄、袁昶被杀之后三天和立山、徐用仪、联元被杀之前十来天,正处于清廷掌权者镇压“反对派”的血腥恐怖笼罩朝野之际,相关传闻纵然事体不确,也属事出有因。至于传说庆亲王(奕劻)和李鸿章受命议和,虽说当时李鸿章尚未到京,但嗣后负责议和者确系此两人。而关于慈禧太后一行逃亡情况的传闻,则基本符实。相比之下,关于义和团的神异传闻的虚假成分最多,“智者”从情理上即可分辨,时人对它也不乏有“皆系讹传附会之言”的判断。看来,在真实信息障蔽的情况下,若能对虚实莫定的传闻进行理智的分析、鉴别,也不排除会从中获取某种认识上的助益之可能。(作者:董丛林 单位: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 |
![]() |
责任编辑:李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