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时代
变革首先从设计开始。此时出口的中国瓷器,图案主题已不再拘泥于传统的五福捧寿、太平有象、马上封侯,更多的是绘有圣经故事、君主头像、西洋风情。这种变化不光是来源于欧洲商人提供的图案,更有中国商人对于欧洲人消费心理的揣摩。尽管广州的华人中还没有几个能够弄懂耶稣与圣母的关系,但大多数中国画工们已经像模像样地画起了西洋画,开始以西方人所习惯的曲线来表达纹案之美。
继绘画纹案变革之后,外销瓷在器型上也进行了改良。为了满足欧洲人的需求,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中国的陶瓷匠人们制作出了瓷制的汤盆、盖盅、咖啡壶、马克杯等纯粹的西方生活用具。瓷器不再是欧洲王公贵族收藏把玩的奢侈品,很多质地精良的产品也进入了寻常百姓之家。
在西方消费市场的引领下,中国民窑不断地进行着研发上的创新,中国的硅酸盐技术逐步侵蚀着欧洲原有的锡器、木器、甚至金银制品的市场份额。毫无疑问,这种变化是成功的。
1769年,一位美国旅行者参观了广州珠江南岸的广彩加工场后描述道:“在一间长厅里,约二百人正在忙着描绘瓷器上的图案,并润饰各种装饰,有老年工人,也有六七岁的童工,而这种工厂当时在广州还有一百多个。”当时在广州有两万人进行手绘劳作,这个数字在那个以农为本的时代是惊人的。珠江口内的这些绘图工人完全采用了雇佣形式,商人出钱工人出力,工人有相对自由的选择权和流动性,这使得广州瓷业拥有了最为充沛的人力资源。
诸多的制瓷工场汇集一处,使得广州瓷业日渐产生了集群效应。一方面带来的是生产成本低廉化,另一方面则是品牌知名度的提升。精湛的手工制瓷技艺,顺应欧洲消费心理的绘图设计,加之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使得广州一时间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陶瓷加工业的新中心,而“广彩瓷”也由于其物美价廉的特性在国际上大为热销。
正当中国外销瓷如贵妇般被欧洲王室追捧时,它的竞争对手们却悄然出现了。1644年明朝灭亡,中国与欧洲之间的海上贸易被切断,荷兰人将目光投向了与中国只有一海之隔的日本。与此同时,欧洲人自行烧造的第一批瓷器也出炉了。英国东印度公司展开的鸦片贸易所带来的丰厚利润,也使得商人们对运销瓷器的兴趣荡然无存。由于长久以来清政府对于本国商人出海的限制,商品的出口途径也就随之阻塞。广州城从无限接近市场的生产基地,一下变得与景德镇别无二致,地理优势荡然无存。诸多弊病阻挠着制瓷工场及贸易上的发展。因此,它的盛极而衰也就不可避免了。(王磊石 摘自《看历史》杂志2010年9月)
![]() |
![]() |
责任编辑:李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