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到此文或许有些惊讶:大奸臣高俅与文豪苏轼竟有如此亲密的关系!而且他颇有能耐,人品也好,知恩图报,最后得以善终,比《水浒传》里的高俅要可爱得多。但两者同时说到一个问题:高俅从一个地位低下的街头混混或者说书童而得以成为朝廷高官,主要是因为他精通蹴鞠这种贵族游戏而讨得君王的欢心。这可以反映出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官员的升迁和任用不是靠正统的科举或推荐,几乎完全依据君王的喜好。证明这个时候,宋政府的政治体制已经完全腐败;其二,君王任用官员不问臣子的才德而只顾自己的喜好,这表明作为君主,他的着眼点已经不在治国而在自己享乐,那么国家肯定处于一片腐败之中。对比一下大文豪苏轼的“倒霉”与大奸臣高俅的“走运”,就不难探知封建皇帝的用人原则是臣子是否时时为皇帝着想,是否具有奴性。这也是岳飞被杀,秦桧、高俅等人却长享荣华富贵的根本原因。小说的背景是宋王朝的后期,那是一个臭名昭著的昏君与奸臣当权的年代。
高俅渐渐站稳了脚跟,发现林冲并非他喜爱亲近之人。中国官场的权力倾轧形式是经常“站队”。依林冲的性格,他不喜欢招惹是非,可能不属于任何一派。在这方面林冲从来都不怎么精明。北宋是个文人走红的年代,武人经常受到歧视。而且以林冲的相貌,一般人看去,面凶。在电视《三国演义》里张飞的形象就是林冲在小说中描绘的样子。电视剧《水浒传》中的林冲明显被美化了。这么一幅相貌,在生活中的确是不太受欢迎的。而且,渐渐掌握大权的高俅不希望有这样一个中间分子存在,于是对林冲的排挤也就开始了。随着他官职的丧失,他从前的一切很快就崩溃了。实际上,他的幸福生活非常脆弱,危机四伏。
高衙内
高衙内是高俅的养子。高俅没有什么亲人。高衙内是他同族高阿叔高三郎的儿子,本是他的叔伯兄弟,结果过继给他做了儿子,乱了辈分。这在封建社会是不能让人接受的。依此也可从中看出当时礼崩乐坏的情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明代的太监魏忠贤。他得势时,很多人当他的干儿子,为他立生祠。在一个混乱的时代,权力与利益可以让人疯狂地抛弃一切礼义廉耻。高衙内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怪胎。仗着他养父的权势,他在京城里四处作恶,无所顾忌。这样的人物在中国传统的戏曲或演义小说里非常多,如元杂剧《鲁斋郎》里的鲁斋郎,《隋唐演义》里的宇文智及等。他们都是统治阶层走向没落的征象,也是权力阶层不再克制自身的贪欲而明目张胆地滥用权力寻求满足的标志。在《鲁斋郎》里恶人鲁斋郎最终被清官包拯清除了,这是关汉卿的美丽想象。在《水浒传》里这样的想象是没有的,高衙内在大街上到处作恶的时候,官府充当了他的保护者。这不能不说是宋政府的悲哀,也是林冲的悲哀。因为高衙内看上了林冲美丽的妻子,这使林冲的命运发生了转折。高衙内是以一个恶人或者说小人的身份出场的。
一般情况下,皇帝被限制在一个固定的空间里发泄他们的欲望,不会超出皇宫。不过有时也有例外,如明正德皇帝就曾经出京四处享乐。小说中所谓的“道君皇帝”也偷偷出来与李师师相会。注意,他只是偷偷的,可能是碍于身份。但是高衙内似乎没有这么多麻烦,只要是京城里的美丽女子,他都要占有。而“美色”是一个集权社会里权力分配的重要对象,与“金钱”一起构成欲望的象征。高对美色的疯狂占有明显给人一个暗示:权力已经完全堕落了,这是一种末世的征象。就像《儒林外史》里所写的知识分子阶层的礼崩乐坏,《红楼梦》里所描述的大家族的没落一样。在某种程度上,高衙内似乎比他的皇帝还潇洒,至少他不用偷偷摸摸。但如果反过来想想,皇帝尚且如此,还指望臣子们能干出什么好事来?
![]() |
![]() |
责任编辑:李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