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的大学时代:外交官之梦是如何破灭的
http://wmf.fjsen.com 2011-10-19 14:56 来源:人民政协报
我来说两句
进入中央政治学校后,查良镛只想“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他后来说:“我是很个人主义化的,我对校政虽有不满,但却没有兴趣加入对抗校方的政治活动,我只抱着现时西方学生的那种心态,希望多点个人发挥的自由。读书归读书,不要太多的管束。”但是,事与愿违,面对不平事查良镛怎么能无动于衷,怎么能袖手旁观呢?他一定会挺身而出,这是他的性格使然。他回忆说:“在这所训练干部的学校里,学生多对国民党很忠心,有些守旧的同学甚至会把一些思想比较开明的同学拉到台上去打。我看了很是气愤,就去找训导主任辩理,主任反把我骂一顿,说我多管闲事,还说这些打人的同学是见义勇为,打的是异己分子。我说,就算不喜欢异己分子,要打人也要讲证据,况且不能这样侮辱同学。”查良镛还激动地对训导主任说:“好的领袖,好的三民主义,是值得我们去拥护的,但是不能说不容他人怀疑、讨论。”“但是,我人微言轻,终究说不通,就离开了。”其实,事情并不如查良镛说得这般轻巧,他后来对北大文学系教授、金庸小说研究专家严家炎说出了实情:“抗战后期,我在重庆中央政治学校念外交系,那个学校国民党控制很严,国民党特务学生把很多人看做异党分子,甚至还乱打人,我因不满这种状况,学校当局就勒令我退学。”实际就是被撵出了校门。
查良镛在中央政治学校只读了一年零两个月,因为打抱不平,因为行侠仗义,大约在1944年深秋失学了,他的外交官之梦也像肥皂泡一样破灭了。
![]() |
![]() |
责任编辑:李琰之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