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文化驿站 > 正文
金庸的大学时代:外交官之梦是如何破灭的
http://wmf.fjsen.com 2011-10-19 14:56   来源:人民政协报    我来说两句

  查良镛读的是外交系,且身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自然对国际国内的形势非常关注。他常常阅读各种报纸杂志,中共在重庆创办的《新华日报》,查良镛也时常翻阅。他对《新华日报》上每周一次的“国际述评”专栏格外欣赏,这个专栏由当时著名的政论家乔冠华撰写,用的是“于怀”的笔名。这些评述文章,立论精辟,文笔潇洒,给查良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后来他在香港创办《明报》,亲自撰写国际评论时,还时常想起乔冠华那些精妙绝伦、热情洋溢的评述文章。而且,上世纪40年代末期,他还与乔冠华在香港建立了亲密的友谊。

  一年级结束时,中央政治学校教育长、兼任国防委员会常务委员的程天放,在“总理纪念周”的全校师生大会上宣布,上学年全校总成绩最好的,是外交系一年级学生查良镛,全校师生都向他投去钦羡的目光。对程教育长的褒奖,查良镛是喜在心头也暗自发奋。

  中央政治学校是国民党创办的知名学府,常有所谓党国要人、御用学者到校讲演。有一次,陶希圣来学校讲演时,竟大言不惭地宣扬“岳飞不懂政治,秦桧能顾全大局”的议和思想。陶希圣在武汉失守后,感到国家前途渺茫,遂与汪精卫越走越近,终于在1938年12月18日,追随汪精卫离开重庆,途经昆明潜逃至越南河内。次年8月,在南京就任伪中央常务委员会委员兼中央宣传部长,成为货真价实的汉奸。同年,在上海参与丧权辱国的“汪日密约”谈判,后感到事态严重,于1940年反水,与汪伪政权的外交部次长高宗武逃往香港,向报界披露“汪日密约”内容,这就是抗战期间轰动一时的“高陶事件”。1942年初,陶希圣逃离香港,经韶关、桂林回归重庆,“迷途知返”的陶希圣,受到蒋介石重用,蒋授予他侍从室五组少将组长的官衔,成了蒋介石的文胆、国民党的权威理论家。他为蒋介石捉刀代笔,撰写了《中国之命运》、《苏俄在中国》二书。这样一个御用文人,自然要粉饰历史上的奸臣逆贼,宣传国民党政府中时时冒出来的“向日本求和之想”。

  然而,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蹂躏的中国民众,对侵略者无不同仇敌忾,切齿痛恨,知识青年更成了激进的民族主义者。对当时国民党政府的软弱和腐败深怀不满的查良镛们,听了陶希圣的荒谬言论气愤至极,他们想起了岳飞墓前的一副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用它来回敬陶希圣是再恰当不过的了。这副名联出自清朝一徐姓女子手笔,爱憎分明,讴歌了民族英雄,痛斥了汉奸卖国贼。在陶希圣第二次演讲前,查良镛等便事先将这副对联写在黑板上,陶希圣见了心里不是滋味,但也深知众怒难犯,便不敢再提这个话题了。

责任编辑:李琰之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