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文化驿站 > 正文
趣谈红楼: 王熙凤是将才而非相才
http://wmf.fjsen.com 2011-10-19 10:25   来源:新华网    我来说两句

  二:行事如将军般“杀伐决断”

  贾珍说王熙凤:“从小儿大妹妹顽笑着就有杀伐决断。”这杀伐决断,正是将军的手段。

  王熙凤先定个上下班的时辰,迟到了,早退了,那就仔细你的皮!且听王熙凤这般说:“不论大小事,我是皆有一定的时辰。横竖你们上房里也有时辰钟。卯正二刻我来点卯,巳正吃早饭,凡有领牌回事的,只在午初刻。戌初烧过黄昏纸,我亲到各处查一遍,回来上夜的交明钥匙。第二日仍是卯正二刻过来。”第二日就有负责迎送亲客的人迟到,王熙凤便显示出她杀伐决断的将军手段来,且看:

  凤姐便说道:“明儿他也睡迷了,后儿我也睡迷了,将来都没了人了。本来要饶你,只是我头一次宽了,下次人就难管,不如现开发的好。”登时放下脸来,喝命:“带出去,打二十板子!”一面又掷下宁国府对牌:“出去说与来升,革他一月银米!”……那人身不由己,已拖出去挨了二十大板。

  这手段竟和史上的治军能人一般无二,这也不是我杜撰,正经翻书给大家看——

  前头说《史记·魏豹彭越列传》记载彭越起义,也是和大伙先定个时辰,说好迟到的斩首。到第二天日出,还真有人迟到。彭越说要杀,大伙都笑:“头一回嘛,也就算了。”没想到彭越当真,抓出最后一个到的人斩首。王熙凤说的“只是我头一次宽了,下次人就难管。”正深得彭越治军之妙。

  除这一起,还有一起呢,也映着凤辣子“治军”之妙。《史记·司马穰苴列传》说齐景公时,晋国、燕国合伙来打齐国,齐景公为抵御外敌,拜司马穰苴为将,拜庄贾为监军。也是定个时辰:第二天中午到军营报到。庄贾迟到。庄贾是监军,按《红楼梦》的说法,是个“有脸的。”司马穰苴却和着王熙凤一般,“管不得谁是有脸的,谁是没脸的,一例现清白处治。”一声令下,把个监军大人给斩了。

  王熙凤不具备“良相”的品质

  王熙凤看似事事都摆布得开,其实这是表面功夫,相才还要看内里的功夫,凤辣子内里的功夫就差着点,她犯着一个“贪”字,心里一贪,大局面就摆布不好了。

  古代一些名将有三贪:贪财,贪功,贪名。

  贪财的是最低境界,但也不是不能成事,例如唐朝的侯君集,率军跋涉几千里灭高昌国,掠夺珍宝无数。唐太宗不追究他,因为毕竟开疆拓土有功。

  贪功的是普遍境界。古代许多大将舍死冲锋在前,还相互争着上阵,贪的就是功,这个境界不算低,算是中等。

  贪名的是较高境界。三国后期西晋的羊祜镇守襄阳,加强国防,两袖清风,令敌国东吴敬畏。但羊祜喜欢将自己的事迹刻写在石碑上,作为让后人凭吊的准备。

  做宰相是低调的活,这三个贪只要犯上其中一个,那格局就小了,众人不服,你再怎么有手腕也枉然。王熙凤是贾府“一代良将”,不幸犯上了“贪财,贪功”这两个毛病,就怎么也上升不到相的境界了。

  贪功多事给贾府带来司法风险

  王熙凤愿意为宁国府理丧,为的就是贪功。书里头写得明白:那凤姐素日最喜揽事办,好卖弄才干,虽然当家妥当,也因未办过婚丧大事,恐人还不服,巴不得遇见这事。

  毕竟治丧是正经事,想借这个显示点手段,也是个正经念头。

  正经念头办正经事,这个没错。错就错在她喜欢揽事办。贾府的经理人喜欢多事,那就是把贾府这家公司往风口浪尖上推。经理人要有所作为才能发展公司业务,这也是正经念头办正经事,但不应该的是包揽与公司无关甚至危害公司的事务。

  王熙凤去铁槛寺,就包揽一起悔婚的官司。悔婚在封建时代是违法的,王熙凤却偏要为悔婚的一方强出头。案件涉及长安府府太爷,守备,都是高官,风险极大。王熙凤却还是揽下了。

  原因呢?她说:“凭是什么事,我说要行就行。你叫他拿三千银子来,我就替他出这口气。”她贪的不是那三千两银子的报酬,而是追求一种运用权势的成就感,也就是“功”。这样的“功”多了,迟早坏事。

  贪小财给贾府带来财务风险

  在贪财方面,王熙凤胆子可大了去,居然连老祖宗,王夫人她们的月钱也敢拿去做风险投资,放高利贷。书里头有这么一出:袭人问平儿,怎么这个月的月钱还不见发?平儿喝了点酒就说实话:这个月的月钱,我们奶奶(王熙凤)早已支了,放给人使呢。等别处的利钱收了来,凑齐了才放呢。这几年拿着这一项银子,翻出有几百来了。她的公费月例又使不着,十两八两零碎攒了放出去,只她这梯己利钱(私房钱),一年不到,上千的银子呢。

  按理说,作为贾府的经理人,使点法子变些活钱出来,为大家“贪”点大利,原本也是好的。只是这凤辣子私心滔滔,拿着大家的本钱去生财,却不给大家好处,得的利都归了自己的小金库,这是做“相”的大忌。袭人一语就道破天机:“拿着我们的钱,你们主子奴才赚利钱。”

  王熙凤贪的是小财,全部眼光都放在自己的小钱袋上,眼皮子浅了,格局就做不大,局面就摆布不好。贾府的财政年年亏损,王熙凤赚的这千多两银子根本于事无补。

  后果:最会办事的人却成最坏事的人

  都说王熙凤能干,那么她的政绩到底如何呢?在太平时节看不出功夫,到树倒猢狲散的时节,就能揭晓谜底了。

  出来混,迟早要还的。朝廷终于来贾府抄家。北静王与西平王合手挽救贾府,看看事态平息些了,却有抄家的士兵报告:“抄出两箱房地契又一箱借票,却都是违例取利的。”抄家的头便说:“好个重利盘剥!很该全抄!”两个王爷也大为尴尬,要贾政追究。

  追究到贾琏,却是王熙凤干的好事。贾政大怒:“你们夫妇总理家事。那重利盘剥究竟是谁干的?这种声名出去还了得吗!”翻开账目,发现贾府库中已无现成的银两,准备金率为零,外头还欠着。都到这分上了,谁还能说王熙凤是个优秀管理人?

  经济问题不说,还有官司风险。王熙凤病重在床还不得安生,想着自己在外头包揽诉讼,如今事发,件件都要追究,不由得她不提心吊胆:“若是这件事审出来,咱们二爷是脱不了的,我那时怎样见人。我要即时就死。”

  王熙凤恰似李林甫

  其实,一个好的管理人,一家公司的“良相”,不光看他能否给公司带来发展,还要看他能否避免麻烦。

  从这点看,王熙凤有点像唐朝奸相李林甫。唐玄宗如同贾母,提前退休专门“玩儿”,国事都托付给李林甫打理。李林甫也确是能吏,经济军事行政都似乎抓得妥妥帖帖,一直到死,江山都被他打点得似乎锦上添花。

  其实不然,李林甫只是表面上做得好看,他玩弄权谋,表里不一,搞坏了唐朝官吏的风气,也破坏了军事行政制度。只是当时他的破坏作用不是立马可见的,而是延续到安史之乱才显示出来。这正是李林甫,王熙凤之流的可怕之处。

  结语:

  有这么一些人,能将工作搞得风生水起,煞是好看;而且人际关系也打理得很好。可一旦将他放到某一个统领全局的位置上,却弄得乌烟瘴气,人心离散,自己也身败名裂。

  能人为什么反而成为坏事的人呢?其实冷眼去看他的用心就知道。当他做业务时,多少带点贪的念头去做,这个没错,但统领全局就不同,就得把“贪”字放下来,润物无声地调理全局。一旦贪功的心不放下,就会多事,揽事,把公司卷进一些不必要的漩涡。就好像神奇小子毁掉巴林银行一样。

  同时,这种能人所谓的善于搞人际关系,只是和王熙凤一般善于逢迎而已,真正到“相”的地步了,就不能想着逢迎,而是公正客观地进行平衡调理人事关系。

  将奸人当成能人,从李林甫,贾似道到王熙凤,我们吃的教训不小。

责任编辑:李琰之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