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文化驿站 > 正文
岭南文化瑰宝 粤曲的红尘往事
http://wmf.fjsen.com 2011-10-17 14:55   来源:广州日报    我来说两句

  “师娘”时期,粤曲的成熟期

  师娘,是指以演唱粤曲为业的失明女艺人。清末到五四运动前,粤曲步入“师娘”时期,也就是粤曲发展的成熟期。

  很多人对“师娘”这一名称的由来感到好奇,封建时代,失明人、特别是女子极受歧视,当时常有一些贫苦家庭把盲婴毒杀、淹死或在夜间遗弃于路边的情况。在失明幼婴中,有少数幸运者被人拾出哺养,也有部分幼婴被失明艺人收养,待其稍大,即授其操琴、唱曲和占卜技艺,使之继承自己的衣钵。

  清代末年,广州就有一批由有资财的“师娘”开设及经营的专事收养、培训失明女子习艺以供日后为其卖唱赚钱的“堂口”。比较有名的有清平路陈基18号的“倚兰堂”,十八甫路曹基街的“兰桂坊”等。堂主们对收养的盲女进行施教、培训是极为严厉和苛刻的,其目的是企盼培养出大批能弹能唱的“师娘”,日后能为堂主挣钱并代代相传下去。当年的“倚兰堂”就是收养盲女最多,在粤曲歌坛影响最大的一个堂口,堂主雪姬是一位老一辈“师娘”,1917年时她已是八十多岁老人了,但仍精力充沛,经她调教并当红的就有:润娇、润桃、瑞意、瑞莲等等一批当时很受欢迎的“师娘”。

  这一时期的粤曲演唱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因为歌坛兴起,使粤曲演唱有了固定阵地,在任何气候条件下,能维持正常演出,这也为粤曲开拓曲迷队伍创造了有利条件;自“师娘”时期起,粤曲开始有了本身自创的曲目。其代表性作品则为后人所公认的著名的“八大曲本”:《百里奚会妻》、《黛玉葬花》、《六郎罪子》、《弃楚归汉》、《鲁智深出家》、《附荐何文秀》、《雪中贤》。从《八大曲本》之一的《八里奚会妻》中可看到,“师娘”时期已始创了用小曲作曲牌填词演唱的先例。

  “女伶”时期,粤曲的兴盛期

  上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是“女伶”的兴盛期,广州乐斯戏院(今南关电影院)曾经是名家汇集,观众踊跃,见证了粤曲最辉煌的时期。

  在广州开创出“一几两椅”演唱模式的初一楼,首先出现有开眼(不是盲人,与师娘时期不同)女艺人登台唱曲的形式。第一位在初一楼唱曲者名叫林燕玉,她原是一位在妓寨中以唱曲娱宾待客的称为“琵琶仔”(卖艺不卖身)的已从良的歌姬。她唱曲技艺虽未臻上乘,但曲坛首次有开眼者唱曲,令曲迷大有新鲜感,加之明目的正常人无论在生理条件、舞台形象诸方面均优胜于失明人。林燕玉的演唱还懂得以眉目传情表达曲中意蕴,故她一曲唱罢,获得曲迷热烈欢迎。善于捕捉商机的茶楼东主见此情况,当即聘请林燕玉加盟初一楼开唱。接着,又有另一位名为卓可卿的从良“琵琶仔”也被一家曲坛聘请登台唱曲,也获得听曲者的受落。此例一开,各曲坛则竞相聘请开眼女艺人唱曲。

  粤曲进入“女伶”时期之初,即与粤剧一道共同先后完成了下述三项重大变革。其一是从原承袭外省戏曲的末、净、生、旦、丑、外、小、贴、夫、杂的十大行当唱腔,归并为子喉、平喉、大喉三大腔系。其二是改假嗓演唱为真嗓演唱,由此导致粤曲从以E为基本调(以角为宫)降成为以C为基本调(正宫调),这既使腔调贴近生活、贴近自然,也有利于保护演员的嗓子。这项变革使演员的唱腔从尖高变为圆润,增强腔调的声乐美感,特别是“女伶”时期由女艺人唱男角平喉,腔调更显甜美悦耳。这也成了粤曲能多涌现平喉著名唱家的一大因素。其三是改“舞台官话”(中州音调)演唱为用本土粤语方言演唱。这一变革使听曲者容易清楚听准演员所唱的曲词,因而大受曲迷欢迎。(刘艳 文/图)

责任编辑:李琰之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