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文化驿站 > 正文
岭南文化瑰宝 粤曲的红尘往事
http://wmf.fjsen.com 2011-10-17 14:55   来源:广州日报    我来说两句

  粤曲发展的三个时期

  粤曲发展的三个时期分别被冠以“八音班”、“师娘”、“女伶”三个有趣的名字,谢伟国解释说,这三个时期并不是严格地以时间分界的,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并存,只是“以谁为主的问题。”

“八音班”时期的锣鼓柜。

  “八音班”时期,粤曲的起始期

  八音班原是戏曲声腔,始于陕西的秦腔。传入广东的秦腔,本地多称之为西秦腔。从清中叶到新中国成立前都有,在佛山和广州两地最为集中。八音班虽是外省戏曲,但它只唱不演,不需舞台装置和服装道具,有着队伍精、装备轻、收费低等优势,能在祠堂、礼堂、庙宇、大户人家厅堂,以及紫洞艇,甚至是露天土台等各种场所演出。“有点像今天的群众广场活动”。

  “在八音班,不得不提锣鼓柜”,据介绍,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民间喜庆历来有演奏锣鼓吹打乐的习俗,因而在清康熙年间在珠江三角洲广大农村,兴起了一种名为锣鼓柜的对粤曲形成曲种产生过一定影响的音乐班子。在“八音班”时期,艺人经常是推着锣鼓柜走街串巷,演唱卖艺,成为当时民间一道亮丽风景,保存至今、仍然完整的锣鼓柜已不多。锣鼓柜必有一个摆放锣和鼓等敲击乐器的木制柜子为标志,柜为长方形,制作精美,长约四尺,宽二尺,高四尺,有基、柱和檐,但无盖;锣鼓柜表演粤曲唱腔不用人唱,而用大唢呐吹奏男腔,小唢呐吹奏女腔,其他乐器担任拍和。

责任编辑:李琰之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