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皇帝”智斗马戛尔尼
和珅于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出任理藩院尚书,总理清政府的外交事宜,他曾先后接待过朝鲜、英国、安南、逻罗、缅甸、琉球和南掌等国的使臣,尤其乾隆和英国同清政府之间的外交事务,几乎是交由和珅全权处理的,他凭借他的机智与语言天赋,出色的完成了外交事务。在这中间,尤其是与英国使臣马戛尔尼的斗智斗勇最为出色。
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英国政府正式派出以乔治·马戛尔尼为正使,乔治·贡斯当为副使的使团访华。
他们一行由英吉利海峡的朴茨茅斯港出发,分乘军舰“狮子号”和“印度斯坦号”前往中国。他们此行的目的,是希望能同中国建立贸易通商关系,打开中国的大门,开拓新的巨大的市场。因为中国一直以来实行的是闭关自守的锁国政策,早在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1年),朝臣就下令关闭了宁波,漳州等几处通商口岸,只留下广州一处与外国通商,极大限制了中外之间的商品贸易,英国的产品迟迟不能大面积进入中国市场,所以英国政府希望能通过这一次大规模出使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打开新局面。
马戛尔尼一行800余人在天津大沽口登陆后,受到了清政府的热情接待。马戛尔尼惊奇地发现,和别的地方举止严肃的陪同官吏相反,天津官吏好奇心强。他们毫无拘束地仔细察看英国人的一切东西:衣服、书籍和家具。请法国读者来判断斯当东所作的比较是否正确:“如果必须把他们和欧洲人相比较的话,那么他们像君主制度下的法国绅士们:举止潇洒,对人一见如故——但是,内心却是孤芳自赏,并有强烈的民族优越感。”好像斯当东无意中看过总督的奏折似的:“臣等拟于公所筵宴,俾初履中华之士,钦睹上国之光。”
负责在天津接待马戛尔尼一行的钦差大臣徵瑞和直隶总督梁肯堂对英国人的行为十分震惊。这精美的晚宴不是总督而是皇上恩赐的,这些英国人不问问就吃,胃口极好。中国人本以为他们也会像中国人那样在菜上来时跪倒在地。钦差大臣和直隶总督随后在给热河的奏折中悄悄地提了一笔:贡使“向上免冠叩首”。这后两字是表示磕头的固定说法。但不拜倒怎么“叩首”呢?这两名大文豪把西方式的脱帽和中国式的头捣地两种不同概念揉合成一种含混不清的表达方式,从而创造出一个表示虔诚的隐喻来说明马戛尔尼是恭恭敬敬的。
![]() |
![]() |
责任编辑:李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