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之魂--一曲民族精神的咏叹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列子》
登上红旗渠,仿佛能听到太行山的呼吸。
无论是从地理方位,还是从时空坐标,这都是一座展现巍巍中华气象的山脉。
山上,是站立的中国。
地下,是深藏的中国--林州辖于安阳,是中国最早的甲骨文发现地,16万片甲骨文在历史的土壤中深藏不露,整整等了现代的人们120万个日夜。
如果寻到那根绳子,不知是不是可以找到远古人们面对太行山,结绳记事,系在一条绳索上的记忆?
时间的甬道,走出来了一位叫愚公的老人。他带领后代挖山不止的声响,今天还鸣响于历史的回音壁上。
太行、王屋二山,虽然已从愚公的门前搬走,但是中国的未来之路上,还有渡不完的河流,搬不完的大山。
今年,杨贵和郑中华应中直管理局之邀,同时参与了一场讲座,两人一前一后讲演,主题就是红旗渠。
多么奇妙的搭配--
同一职位,不同年龄。
皓首,黑发。
一个建设红旗渠,一个重修红旗渠。
神奇的传承把两人联系在一起。
这不只是一次沿着历史痕迹的寻访,也是面向历史的发问,和面向未来的作答。
台下一片寂静,一片模糊的泪眼。
一个大国,一个强大的民族,必须具有展望未来的眼光,和追问历史的能力。一个时代,不能只留下飞速发展的数据,还应该为后人保存丰富的精神食粮。
当人们访问当年开挖红旗渠的那些“愚公”时,突然发现,岁月无情,他们已经在逝去中慢慢凋谢。
毕竟,近五十年过去了。
当年叩击太行的前辈离去后,愚公移山的故事,是否还会有人讲述?人们担心的是,红旗渠精神,这种可以感觉却无法触摸的至真至宝,是否可以传承?红旗渠精神,是否会因物质生活的丰裕而被窒息?红旗渠的精神家园,乃至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否有人守望?
岁月可以风化坚硬的太行山石,唯有精神不可随风而去。
1934年,当中国工农红军开始长征时,无数的人们放下手里的锄把和书本,眼睛放光地追随着这支戴着红星的队伍而去。
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支队伍能给热爱它的人们什么呢?
鲜血,饥饿,危险,甚至死亡。
还有,饱满得闪闪发光的伟大精神。
中国人喜欢用万里和千里这种极宽广的距离,来形容诗意和伟大,譬如用脚走出来的万里长征,用手凿出来的千里红旗渠。
两个事件都是在环境极其恶劣,物质极度困窘,在几近不可能的状态下完成的。唯一可以找到的共同点,是完成它们的人,都具备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气质。
当这种精神成为文化,当这种精神成为传统,当这种精神融入血脉,自然就有了与苍穹比阔的力量!
中国的道路,是走出来的;中国的江山,是打出来的;中国的富强,是干出来的;中国的精神,是几千年来的日月,积攒出来的!
林州的发展,与当代中国前进的节奏,是那么地吻合。
20世纪60年代,林州解决了水的问题;
20世纪80年代,林州解决了粮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林州逐渐开始解决钱的问题;
现在,吃饱了肚子的林州,执着地甚至倔强地守望着自己的精神家园;而兜里有了钱的中国,越来越多的人抬起头,仰望未来星空,在扪心自问自己的精神归宿……
抗战最艰苦的1940年,徐悲鸿用他的画笔,画出了愚公移山;
解放战争的前夜,毛泽东用他的思想,讲起了愚公移山;
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林州人用铁锤敲出了愚公移山;
今天,我们又在中国前进道路上的一座座有形和无形的大山前,想起了愚公移山……
在林州,我们听到一串串意蕴深远的小故事:
这是一口水的故事。
张买江的父亲去山西打工,临走之前的一顿饭,就是没有一口干净水,只好用牲口喝的雨水澄清后做饭。
林州人因为喝不上这口水流落他乡,曾经为了这口水战天斗地。如今,他们不再为一口水而担忧,但他们只要永远记住这一口曾经喝不上的水,追求幸福、超越自我的理想就不会停步。
还有一碗面的故事。
林州人最爱吃的,是家乡的面条。一位林州籍的将军回乡,家里没有大摆宴席为他接风,而是在院子里支上了两口大锅,一口炖菜,一口煮面,人手一碗。
林州人即使富甲一方,腰缠万贯,最留恋的还是那碗面。就像林州那首脍炙人口的《推车歌》所唱:“只要有一碗糊涂面,也比那吃肉喝酒的气势还要壮啊!”
一碗面,盛的是本色,装的是力量。
再就是那一条渠的故事。
每个林州人心中都有一条精神之渠,那是红旗渠的儿女们说不完、道不尽的红旗渠故事……
改革开放以来,林州人民以自己的理想、奋斗、坚韧、奉献,成就了当代红旗渠精神,这就是--难而不惧,富而不惑,自强不已,奋斗不息。
难而不惧,在理想召唤下排除千难万险;
富而不惑,在物质大潮中坚守精神家园;
自强不已,在激烈竞争中壮大发展,不断超越;
奋斗不息,在复兴道路上奋力拼搏,永不停步。
这就是我们时代的精神,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
无论我们将来多么富有,多么强大,都不应该丢弃。
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如胡锦涛总书记在建党90周年纪念大会讲话中指出的那样,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更加奋发有为地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和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
责任编辑:金婷 |
- 2011-10-13李长春:深入学习叶志平同志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
- 2011-10-11福建每5个人中有1人精神障碍 抑郁症缠上年轻人
- 2011-10-10把辛亥革命伟大精神转化为建设祖国的强大动力
- 2011-10-09闽将建精神疾病长效管理机制
- 2011-09-30承德市双桥区大力弘扬承德城市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