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评论】
网友“小马”:公园本是大众活动场所,不应该设有收费的会所。
网友“见贤思齐”:一些地方成为了私人场所,拥有特权的人才能享用,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公众利益的流失,公共场所也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性。
网友“一言九鼎”:当初为了扩充温泉公园面积,国家花了不少钱将艺博园内的原单位拆迁他处,目的是为市民拓展活动空间,可两年时间过去了,计划的空间却不见拓展。
□快刀短评
公园“富贵化”得查查背后原因
下半年来,本报持续关注了屏山公园和温泉公园内建会所的事件,引起读者朋友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同样,在其他城市,公园内冒出私人会所的事,也时有耳闻。其实,公园姓“公”还是姓“私”,这不难界定。
公园里建高档会所,想进去消费,得是会员,费用5万元起,普通市民只能退避三舍,也只有那些非富即贵才可能是里面的座上宾。公园里建高档会所,它的服务对象是谁,无须争论。这种定位显得与公园的“公”是相矛盾的,与政府花大力气还绿于民的倡导是不相符的。
温泉公园的每一块绿地、每一处设施、每一处景观,都是公共资源,是花纳税人的钱建起来的,理应让市民和游客共享,它的价值最大化在于通过全民共享来实现。现在公园里出现百姓不能进出的“会所”,等于剥夺了大众的游览权利。
公园里因冒出高档会所而变了味,这不排除企业与个人的趋利性,但源头还在于管理部门的工作跑味。试想,如果管理部门不予准许或坚决阻止,高档会所能出现在公园里吗?这种现象的出现,在于管理部门的失之于察、失之于管。
在这事件中,“鼓楼区园林局是温泉公园管理处的上级部门,但他们一般不插手公园的管理。对于温泉公园的具体事务,他们并不了解。”这是管理部门的心态,正是这种心态,公园的管理走样,也不足为奇。
个人或公司在公园里办会所,这种与民争绿争景的做法,管理部门不能只是以“我们并不了解”来开脱,是否有权力之手介入,不能不查。(晓光)
![]() |
![]() |
责任编辑:陈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