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家后人眼中的孙武
虽然年届七十,但谈起祖父孙武一生的境遇,孙吉森还是颇为激动。他最难接受的是历史对祖父“仍旧时有不公允的评价”。有观点认为,孙武自称是孙文的弟弟,以加强号召力。“孙文是广东人,孙武是太平天国孙永忠的后人,这怎么可能扯到一起呢?”
至于长久以来,孙武“因不满南京政府,而和孙文不合”的传言,在孙吉森眼里也很无稽。
他拿出一张来自台湾的照片,“你看,1912年4月1日,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一职后,4月9日去慰问武汉首义的同志。接连四天,都是孙武亲自陪同。”在他看来,持有这些谬论的历史学家,是因为无缘看到足够的史料。
最重要的是,武汉兵变之后,孙中山对暴动的组织者给以严厉的批评,他在给黎元洪的电报中说:“孙武奔走光复之事累年,此次武昌起义,厥功甚著。”孙吉森认为这是历史对祖父最中肯的评价。
不过,孙吉森认为更为重要的是,现实里孙武家族的第四代,“已经重新读到大学了”。冥冥中,孙武年轻时几度到国外游学的闯劲和勇气,几乎全部被后辈传承下来。
当年,孙吉森的弟弟孙吉珩因看到祖父那张海军帅服照,心神往之,决心要从事军工行业。在上海船校船舶专业学习后,他放弃了留沪户口,毅然去三线支援,在重庆一呆就是数十年。后来,他研制的军品设备,两次获得科技进步奖。
历史就此转了一个圈,划上了一个颇为圆满的句号。孙武去东京学习后,一直痴迷研制炸弹。“武昌起义的弹药,全部由他负责配制”。
孙吉珩的儿子孙凌云,幼时在重庆、小学时回到上海、高中时又去重庆。到今天为止的40年里,“只有两三年是和父母一起过年的”。高中时回到重庆农村学校的孙凌云,当年并没能考上大学。落第后去了深圳,“和所有安徽、四川来的打工仔一起在流水线上拼,年轻并不觉得苦。”
1991年,他来到重庆阿里斯顿冰箱厂工作,开始做销售,“拿着3000元在全国狠跑,一个月就卖了1000台冰箱,成了全厂第一。”
后来,孙凌云来到上海,扎根了下来。如今,他负责分众大东华区的一个事业部,每年要完成一亿元的销售。孙凌云笃信个人奋斗,在为生计奔波期间,他也不忘学习,最终通过函授取得了大学本科文凭。
“祖父没有留下家训,但我们都知道要靠自己。”孙吉森说。
![]() |
![]() |
责任编辑:金婷 |
- 2011-10-10金榜山社区组织居民群众参观辛亥革命邮品展
- 2011-10-10把辛亥革命伟大精神转化为建设祖国的强大动力
- 2011-10-10闽九大辛亥家族捐91件珍档 以此特殊方式纪念先辈
- 2011-10-10榕多形式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 辛亥百年光辉永存
- 2011-10-09百年复兴忆辛亥 两岸携手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