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兴萧索,晚年信佛
孙武家族非常简单,如今大部分成员居住在上海。孙季平和孙叔良都曾在国民党政府的审计处工作,后来分别到上棉九厂、国营一纺机上班。“当初上海解放后,大学生很少。陈毅号召改造再用,他们就一起去了华东纺织局学习。”
“我的三个姑姑都没有结婚,所以我也没有七大姑八大姨的亲戚。二姑孙筥平才是个虔诚的佛家徒,是坐化而去的。”孙吉森说。孙武的几个女儿,尤以孙筥芹出众,她和傅作义长女傅冬菊交好。解放后,担任文史馆馆员,整理出了父亲的书作《武昌起义真相》。“孙家的人,后来都远离政治。”孙吉森说。
文革十年,祖父孙武自然是一个禁忌话题。
但不提起,并不代表忘记。孙筥芹记录父亲口述的文稿,都放在孙吉森处。他的电脑里,也完好保存着孙武50多篇政论影印件。
孙吉森对于这些政论,烂熟于心。“我的祖父虽是军人,但一直喜欢工业强国。现在人们都在说龙象之争,关注中国和印度的区别。但孙武早在1932年,就写出了一篇《印度和中国的差异比较》。”
能有此灼见,是因为1912年孙武就辞去了军务部部长一职,离开了政坛。他发布的宣告是养病。但这次的心结,远不止于一颗“意外爆炸”的炸弹。
宁汉政府失和,引起原同盟会成员颇多不满,孙武革命党老战友黄申芗率先发难。1912年2月27日夜,黄纠集了群英会、文学社等数千人起事,向孙武家奔袭。黄申芗甚至明言“只取孙武一人性命”。
孙武虽然前往汉口,幸免于难,但家中被洗劫一空。后来他表示“心寒齿冷”、“谢绝人事”,终日呆在武汉寓中不出。黎元洪则乘机出来冒充好人,用和平方式平息了这场兵变,并借此大换血,完全掌控了湖北军政府。历史如此诡异,最初被革命党人逼着造反的黎元洪,反倒“修成正果”。
自此,孙武意兴萧索,几近隐居。
不过信佛之后,孙武并非放弃反抗。1935年,殷汝耕在通州拚凑“防共自治政府”,企图拉孙武下水,但遭到坚决反对。“祖父与吴佩孚关系至深,抗战时期日寇侵入北京,他们彼此互相勉励,均以不附日寇为志,故日寇当时在北京对祖父和吴佩孚的威逼利诱,他们两人均不为动”。
“日本人恼羞成怒将祖父软禁家中,使他身心受到极大伤害。”盛年英勇过人的孙武将军,晚年皈依佛教。1939年孙武在北京拈花寺(原名千佛寺)去世,年近60岁,当时寺庙外就是威逼他就范的日本人。
![]() |
![]() |
责任编辑:金婷 |
- 2011-10-10金榜山社区组织居民群众参观辛亥革命邮品展
- 2011-10-10把辛亥革命伟大精神转化为建设祖国的强大动力
- 2011-10-10闽九大辛亥家族捐91件珍档 以此特殊方式纪念先辈
- 2011-10-10榕多形式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 辛亥百年光辉永存
- 2011-10-09百年复兴忆辛亥 两岸携手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