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中体西用与和魂洋才
§谁是老师,谁是学生
光绪与明治,两人都接受了极其严格的宫廷教育。光绪比明治晚生十九年,但光绪的勤奋好学,孜孜不倦,比起明治来,可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清代的十位帝王中,光绪的勤学精神可直追其先祖康熙皇帝,而且他们对中、西学都有广博的兴趣和研究,达到了较高的造诣。此前,道光帝直到鸦片战争爆发时,还昏聩无知地询问臣下“英吉利距内地水程,据称有七万余里,其至内地所经过者几国?该国地方周围几许?”不成器的同治皇帝更是荒嘻无度,不学无术,十六岁了还“读折不成句”。这使同治皇帝的母亲慈禧太后大为羞恼。如何避免重蹈覆辙,把自己费尽心机扶立起来的光绪培养成为既有真才实学,又称心如意的听话国君,是慈禧反复思考的头等大事。
光绪六岁上学,慈禧经过慎重考虑,给他选了两位师傅,一位是内阁学士翁同龢,另一位是侍郎夏同善。翁同龢主要教光绪读书识字、四书五经,夏同善主要教他写仿格练字。还指派御前大臣,教光绪学满语文,蒙古语文和骑射,翁同龢身为两代帝师,出于传统士子的道德良心,对光绪在宫中的生活与教育给予了极大的关怀。他不仅在学习上积极开导光绪,而且在身体成长和心理成长上给予光绪极大关爱,可谓“抚之则如慈父,诲之则如良师”。光绪深深地依恋这位师傅,视他为森严冷酷的深宫之中惟一的亲人和知已。
翁同龢对光绪进行了传统伦理、帝王之学、经世时文和诗词典籍多方面的教育,刚开始时幼年光绪极不适应枯燥乏味的读书生活,时常嘻戏啼呼,哭闹不止。渐渐地,出于对慈禧严厉叱责监督的惧怕和对老师翁同龢的感恩之心,光绪自觉培养起了勤奋好学的习惯。看书学习成为他寻找精神慰藉的乐园,他开始沉醉其中,陶然忘返。翁同龢记载光绪学习状况的日记中经常写道:“读极佳,一切皆顺利”,“读甚佳,膳前竞无片刻之停”,“读甚发奋,功课虽未照常,亦复八九矣”。每逢宫中节日庆典,慈禧偏爱看戏,而光绪却对此不感兴趣,常常一个人躲到书房读书、写字。他对师傅翁同龢说:“钟鼓雅音,此等皆郑声”,“随从人皆愿听戏,余不愿也”。连慈禧也承认:“(皇帝)实在好学,坐、立、卧皆诵书及诗。”
![]() |
![]() |
责任编辑:李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