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婉以外也有慷慨悲歌的一面
一般说来,南方人多温婉,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
那为何在革命中会出现如此之多福建人的身影?尤其是福州人,表现尤为活跃。林文、林觉民等都是土生土长的福州人。
福建社会科学院院长张帆在《辛亥年的枪声》一文中直接予以反驳:“ 肯定存在某种偏见。”他提到,福州人的来源中有一部分是在魏晋时期,北方战火蔓延,一些富庶的名门望族逃到南方,然后陆续安家在此。这些经历过战火的人不到万不得已不会轻易出手,但这也并不意味着不会反抗。
他说,单举广州起义为例,林觉民就从福州乡亲中召集到义士,他们有的精通拳脚功夫,有的性格刚烈,他们聚在一起跟随林觉民远去香港,颇有一种“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意味。
不仅如此,这批汉子还粗中有细。例如林文,他写过一首《雪花歌》:“极目中原事,干戈久未安。豺狼当道路,刀俎尽衣冠。大地秦关险,秋风易水寒。雪花歌一曲,听罢泪漫漫。”如果不是用福州方言诵读,人们肯定会将作者想象成一个关西大汉。
既富有勇气,又富有诗才,可谓智勇双全,张帆在文中认为在福州人身上表现得最极致的,莫过于林则徐。虎门销烟,这位民族英雄带着福州腔调的声音下令,“抬出大炮!”炮台上的大炮昂起头来,军舰上的英军相顾失色。因而,谁敢说福州人无慷慨悲歌,谁还会怀疑福州人缺乏这样舍生取义的勇气?
开放的口岸 开通的思想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清朝被逐渐蚕食鲸吞。福州作为东南沿海城市,首先成为被迫开放的“五口通商口岸”之一。
福建省孙中山研究会副会长陈孝华说,通商口岸是中国近代史的特殊产物。这一次开放,为小城福州带来巨大变化。
据《福建史志(1911)》中的一篇文章记载,1854年后随着茶叶出口贸易的展开,洋货出口开始发展。当时英国驻福州领事的报告中指出,1856年到1859年,福州进口货值逐年上升,根据各种资料估算,从1853年到1869年间,经福州出口的茶叶总值约4740万元,平均每年达590万元。也就是说仅福州一地外商对华贸易,每年就有400万-500万元逆差。为弥补这一巨额逆差,西方列强依仗其在华种种特权,在福州肆无忌惮进行各种形式经济侵略。
更大的变化在精神上,欧洲的民主自由思想伴随着开放的口岸进入福州,也在逐步改变着福州人的思想。也正是这种思想,让他们最终选择了革命,推翻了腐朽的封建统治。
责任编辑:金婷 |
- 2011-09-26辛亥革命中的福州人:珍贵老照片在三坊七巷展出
- 2011-07-25曾有四位福州人任册封使 带着棺材坐船出使琉球国
- 2011-07-24动车遇难司机系福州人 网友致敬!一路走好!
- 2011-02-17福州人口普查数据将逐步公布 35家单位统计违法
- 2011-02-10福州话歌曲唱响光禄吟台 福州人过瘾外地人尝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