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王国维来说,罗振玉不仅是亲家,还是最为亲近并对他影响至深的师友。1898年,22岁的王国维入罗振玉创办的东文学社学习,得到罗振玉的赏识,并器重之,免其各费,使其专力治学。之后,王国维的大多数重要活动几乎都与罗振玉密切相关。留学日本,系罗氏资助之;到南通师范学院讲学,系罗氏推荐之;入京任晚清学部官员,系罗氏带领之;乃至于王国维先学西学,后转而专治国学,也是罗振玉相劝之功……徐中舒《王静安先生传》记:“辛亥之役,罗氏避地东渡,先生亦携家相从,寓日本之西京。罗氏痛清室之沦亡,于西洋学说尤嫉恨之。至是乃欲以保存旧文化之责自任,且劝先生专治国学。先生乃大为感动,遽取前所印《静安文集》尽焚之。”[3]以此类推,王国维对清宫以及逊帝溥仪的浓厚得化不开的死结,也与罗振玉有莫大的关系。
罗振玉学问不及王国维,但在其他方面则长袖善舞,当过末代皇帝的老师,参与重要的政治活动,还有很强的经营手腕……他对王国维有恩,但也让王国维做了许多事情。据说,罗振玉不少重要的学术成果其实本是王国维的。这种说法不是空穴来风。
王国维与罗振玉之间的关系一直是非常好的。当罗振玉将自己的女儿嫁给王国维的长子后,双方自然是亲上加亲,像一家人。可惜的是,王国维潜心学问,不善于管理家事,长子王潜明一死,家庭矛盾迅速扩散。也许还有其他原因吧,罗、王之间多年的挚友关系从此破裂了。
王国维系耿介之人,他还想尽力挽回与罗振玉的感情。1926年10月24日,他写信给罗振玉:“维以不德,天降鞠凶,遂有上月之变。于维为冢子,于公为爱婿,哀死宁生。父母之心,彼此所同。不图中间乃生误会,然此误会久之自释,故维初十日晚过津,亦遂不复相诣,留为异地相见之地,言之惘惘。”[4]又说:“初八日在沪,曾托颂清兄以亡儿遗款汇公处,求公代为令嫒经理。今得其来函,已将银数改作洋银二千四百二十三元汇津,目下当可收到。而令嫒前交来收用之款共五百七十七元(镯兑款二百零六元五角,海关款二百二十六元五角,又薪水一个月一百四十三),今由京大陆银行汇上。此款五百七十七元与前沪款共得洋三千元正,请公为之全权处置,因维于此等事向不熟悉,且京师亦非善地,须置之较妥之地,亡男在地下当感激也。”
![]() |
![]() |
责任编辑:李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