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名字本来很好,但生不逢时也可能失去状元。明英宗天顺四年(1460年)殿试,状元本是祁顺,这个姓名连起来就是祈求顺从、孝顺,要说符合君主专制对臣民的要求,没有比它更贴切恰当的了。然而不幸的是,祁顺与英宗的名字祁镇相近,传胪唱名多所不便,于是状元就换成了王一夔。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甲辰科预定的状元是吴情,却因名字谐音是“无情”,而与状元失之交臂。皇帝们选状元表面上非常认真,实际上却常常如同儿戏,喜怒无常。
清代因名字谐音而失去状元位的也不少。顺治十二年,本拟定的状元是太仓人王揆,唱名的时候,顺治却因读音想起了《王魁负桂英》这个流传极广的剧本。剧中王魁忘恩负义,在桂英资助下中了状元后,以曾与妓女桂英厮混为耻,就设计把桂英杀了。顺治听到高唤王揆,就开玩笑说:“是负心的王魁耶?”这下可不得了,王揆马上就被抑为第三甲。同治七年,江苏人王国钧殿试成绩优异,被初定为一甲。国钧这个名字,从字面上看是不错的,国钧者,国家重任也。白居易《赠樊著作》中就有“卒使不仁者,不得重国钧”之句。但慈禧太后看了很不高兴,因这三个字与“亡国君”相谐,王因此被抑置三甲,蹉跎以终。
有的人名字吉利、吉祥,就交了好运。顺治十六年,昆山人徐元文,考试成绩虽在前列,却并非优等,只是顺治帝认为他名字好,仪表也好,特把他定为状元。传胪之后,顺治帝又亲自召见徐元文,赐给他的冠戴“优于旧典”。因为顺治帝特别钟爱,徐元文官运亨通,后来当了宰相。乾隆五十四年的殿试,乾隆帝审看主考大臣们呈上的前十名卷子,看到胡长龄的名字,就开玩笑地说:“胡人乃长龄耶?”乾隆帝这时已经79岁,正盼望长龄,要借胡长龄名字的吉祥,亲定他为状元。
殿试考生因名字吉祥大得其福而中状元的,要数清朝的最后两位状元。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绪帝仓皇逃往西安避难,后经李鸿章签订了《辛丑条约》,慈禧太后才又回到北京。“风景不殊,举目有山河之异。”在这内外交困,惊魂刚定的时刻,慈禧心里很不是滋味。此时一些文武官员为了讨好这位“老佛爷”,在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的殿试取王寿彭为第一名。因慈禧太后的生日即所谓的“万寿节”。光绪三十年(1904年)清廷举行了历史上最后一届殿试,慈禧太后钦点状元刘春霖一事,则更具有闹剧色彩。当时8位阅卷大臣拟定的金榜排名单为:一甲一名朱汝珍,一甲二名刘春霖,一甲三名商衍鎏……头十名的名单递到慈禧手中,当她看到第一名朱汝珍的名字时,她就开始皱眉头。“朱”姓与广东籍贯,让她联想起了太平天国的洪秀全、戊戌变法的康有为、梁启超及革命党人孙中山等。加上她害死过珍妃,对“珍”字也颇为敏感。再看第二名刘春霖,首先籍贯就好,“直隶(河北)肃宁”,当时天下大乱,正当“肃宁”,名字也吉利,时值大旱,谁不盼望着下点“春霖”并留住“春霖”?另外,刘春霖这人书法不错,曾受人之托,为慈禧太后抄过《金刚经》之类的作品。于是慈禧便将刘春霖钦点为最后一科状元。(刘振修)
![]() |
![]() |
责任编辑:李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