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隋朝创立科举考试,历经唐宋直到明清,延续了1300多年。但在科举历史上,有些人金榜题名做状元,并不是因为成绩特别优异,而只是因为皇帝或主考官特别看中了他们的名字。历史上的状元常常出现“名字比成绩更重要”的奇闻趣事。
唐睿宗景云三年(712年),是一个改过三次年号的奇特年份。但睿宗仍感到“景云”不太吉祥,所以没过多久就将年号改为道家气味颇浓厚的“太极”。到了八月间,睿宗传位给儿子李隆基,李隆基又将年号改为“先天”,也颇有道家味道。因为唐代的皇帝姓李,与道教所尊奉的始祖老子同姓,因而附会自称是老子的后代,因而道教在唐代十分受重视。这一年录取的状元常无名,就因名字与道家颇有关系而沾了光。“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不寻常的名字出自道教重要经典《老子》的第一章,在信崇道教、尊崇老子的时代,这个名字特别讨巧,因而一下子被看中成了状元。但靠名字而成为状元,基础毕竟不牢靠,此后他并没有做出什么成绩,始终只是个无名之辈。
明洪武十八年的状元本应是花纶,但等到拆号唱名的时候,朱元璋却说自己夜做一梦,状元姓丁,不姓花。主考大臣们随即翻阅试卷,找出个本是太学生、名次较后的丁显。朱元璋说,姓丁名显,自然应“显”。本来毫无希望的丁显竟成了状元。这个幸运的丁显,与朱元璋并非沾亲带故,也不曾写过惊人诗文,朱元璋是否真有如此一个梦也难以查考。从多种史料推测,真正的原因恐怕在于朱元璋晚年多猜善忌而又自以为圣明。他猜忌大臣,很多功臣武将因此不得善终。他怀疑阅卷大臣玩弄把戏,拉私人关系,所以特地挑出个丁显,以显示自己至明至圣,洞察一切。可笑的是,这个丁显后来也没有“显”示出多少才干。
朱元璋的儿子明成祖朱棣也多少继承了他的流风余韵。永乐十三年(1415年)乙未殿试,考官想取顾文秸为状元,因为“秸”字生僻少见,就改取洪英而代之。洪者,合了太祖朱元璋洪武年号,英字则可作“英豪”“精英”等褒义解释,自是胜过前者百倍。永乐十六年的状元是李马,唱名的时候,随侍的太监听到不太雅观的“马”字,不觉失声而笑。皇帝也忍不住笑了,这次却说:“这是一匹好马。”但他也感到“马”字不雅,于是提笔在“马”旁加了个“冀”字,赐名李骥,希望其以后能一日千里地为他效命。永乐二十二年甲辰殿试时,原拟取孙曰恭为状元。明成祖看了摇头,说“曰恭”二字合起来是个“暴”字,于是降为探花,状元换成邢宽,说“宽”恰与“暴”相反。因为永乐帝从侄儿手中夺得帝位,排除异己的手段极其残暴,所以就特别忌讳“暴”字,孙曰恭因此失去了状元。
![]() |
![]() |
责任编辑:李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