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成果分为地基、基台和地宫三部分:小雁塔地基夯土平面略呈方形,东西长89.7米,南北长88.5米。地宫底部铺砖下皆为夯土,厚度超过3.8米。夯土底部有人为铺垫的碎石,十分坚硬,难以穿透。关于小雁塔地基的形制结构,有阶梯型、直线型(方形基坑,底为四周浅、中间深的斜坡状)、弧线型(即锅底形,方形基坑,底呈圆弧状),其中锅底说虽最为流行,但是根据现代地基与基础工程理论,前两种假设型式更加合理。
张全民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以“阶梯型”否认了“锅底说”,他指出,四周浅、中间深、四周呈台阶形向塔心逐层加深是小雁塔神奇而独特的地基形制,但这种地基并非是小雁塔的独创。这种形制在中国古代墓葬的修建中已广泛开挖使用,作为古塔这样的大型建筑采用此形制却是十分罕见的。在唐长安城延平门、大明宫丹凤门的发掘过程中,通过对唐长安城墙、大明宫宫墙的解剖,可见台阶形夯土地基。仅从小雁塔地基的修建来说就是一个创举,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有着独一无二的地位。宽广坚实的台阶形地基可以作为解释小雁塔历经70余次大地震、三裂三合、屹立千年而不倒传奇的重要依据。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陈平也认为,小雁塔四周地基虽经人工夯实处理,但最深处仅3.6米。塔基座正下方目前尚未探明,但即使人工处理,也难以形成传言中“直径约70米”的半球。类似资料也显示,唐塔地基一般不会处理得很深,因此“半球”说无据可依。同样,从力学观点看,物体形成“不倒翁”,需要重心较低、摆动时重心会偏高、物体上下为一整体等条件,但小雁塔并不具备这些要素,“不倒翁”说也难以成立。
陈平强调,小雁塔千年不圮,既非传说中的“神为“,亦非某一偶然因素促成,是地质地基体形等多方面因素的集合,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它在地震惯性力作用下券洞间裂缝的开展及裂缝两侧的剪切磨合,消耗了部分地震的能量,从而避免了塔主题结构的较大损坏。
西安博物院副院长孔正一则是小雁塔“三裂三合”说的拥护者,他说从史料记载来看,从明朝到清朝的多次地震中小雁塔确有过“三裂”“三合”的奇观,只是有待于进一步考证。同时,他表示“不倒翁”的效应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小雁塔也确实历经千年而不倒不斜,这些都有待专家的深入研究。(冽玮)
![]() |
![]() |
责任编辑:李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