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的“道德焦虑”与“道德抉择”
http://wmf.fjsen.com 2011-09-23 10:31 来源:浙江日报
我来说两句
在“道德滑坡”现象引起中国社会普遍焦虑、成为舆论关注焦点的时刻,让我们再从一件小的新闻事件来思考:
安徽合肥沿河村村民刘士圣开着电动三轮车载了同村老人李家珍一程,途中发生意外翻车,76岁的李家珍过世。为表达心中愧疚,刘士圣4次要赔偿老人家属,但都被婉拒。老人的儿媳妇称,家人都不同意要刘士圣的钱,她本是做好事,要了钱的话良心过意不去。
两家村民的互谅互让,获得了许多人的高度赞美,认为这体现了美德。然而,换个角度来看,难道老人的家人收下车主家赔偿的钱,甚至还依照法律要求更多,就不是美德了吗?事实上,按照法律规定,搭顺风车出了交通事故,车主也是应该依法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所以如果老人的家人收下车主赔偿的钱,这也是遵守法律,依法维权,这仍然是美德。
所以,从这件小事上,其实可以看出两种道德选择:一种是如两家村民现在所做的,放弃法律程序而互谅互让,这体现的是中国传统乡村美德;一种则是依照法律途径界定彼此的权利义务,双方都遵守法律规定,这体现的是民主法治时代的美德。换言之,不能说只有老人的家人放弃赔偿才是美德,而依法主张赔偿就不是美德。
从这个角度,再来反思南京“彭宇案”发生之后,国内出现很多类似事件,从而引起的社会对道德滑坡的普遍担忧。我们不难发现,在许多舆论中其实存在一个明显的误读,那就是对当代中国社会究竟需要哪一种道德这个问题,实际上没有搞清楚。在许多人看来,老人跌倒而有人扶起,这就是美德;反之,如果因此产生纠纷被告上法庭,那就是“道德沦丧”。实际上,在这类事件中,双方对权利义务产生纠纷而诉诸法律,人们应该关注的是法庭的审判是否公正、法律程序是否严格,只要这方面没有问题,那么这就仍然符合民主法治时代的道德规范。
责任编辑:金婷 |
相关新闻
- 2011-08-04“最美××”泛滥背后的道德焦虑
- 2010-05-11公车让座引发的道德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