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文明热评 > 正文
“最美妈妈”事件的道德启示
http://wmf.fjsen.com 2011-09-23 10:33   来源:浙江日报    我来说两句

  2011年7月2日,杭州的“最美妈妈”事件感动了全中国。这一事件正成为人们反思当代中国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契机,同时,也为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许多道德问题,提供着有益的启示。

  第一,如何认识与对待道德?改革开放带来的改变,体现在人们在人格观念上越来越倾向于崇尚个性与自我,这本身并没有不对,相反,这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人们的自我与自主意识,应该说是一个进步。但许多人却错误地把道德与自我、社会与个性对立起来了。

  道德首先不是一种规范,其本质也并不在于规范。从其起源上看,“道”字取象于“人行于途”,本意为道路方向的选择,后来“道”的基本逻辑表现为人们对自然规则及人伦规则的反思与社会性建构。“德”最初表现为风俗习惯与原始禁忌,后来突出表现为人们对人际交往的规律性思考与实际的品性修为。“道德”二字连用,在其根本上体现的是,人们对自身生活的自觉反思与自主把握。把道德解读为规范、规范的体系或外在约束,事实上是曲解了道德。规范不是道德的本质所在,主体与自觉、自主才更贴近道德本质的意义。

  吴菊萍的行为最为受人颂扬之处就在于其救人的自主性及其事后的淡定与从容。就她自身而言,她并不是出于功利的目的而救人,也没有刻意宣扬自我。因此,她在事后不抢功、不表功、不贪功、不恋功,她把自己的行为与之前、以后的平淡生活都看作是自己的长久思考与自愿选择。

  在我看来,这种对生活的自觉思考与自主选择,更合乎真正的道德。“最美妈妈”事件给予我们最深刻的伦理启示在于:做一个道德的人首先不在于遵循规范,况且在紧急事件中,是否遵循规范的质询往往会迟滞行动。做一个道德的人,根本在于对道德价值的正确认知、自主思考与自觉把握,这种认知与思考本身即构成生活的主色调,在需要作出行为抉择时,无需为是否遵循规范而纠结,而是成为一种下意识的演绎。在这个意义上,吴菊萍最美的时刻,并不在于她摔掉鞋子冲上去的一刹那,而存在于她日常对社会道德问题的追问与对自我定位的决断之中。

责任编辑:金婷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