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教育
近代教育推动了日本的近代化,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日本教育自身的近代化,则是战后民主改革时完成的,经历了一个痛苦而漫长的历史过程。通过民主改革废除了军国主义和极端国家主义对教育的统治,日本教育显示出了巨大活力,在战后日本的重新崛起和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再次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战后日本教育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从1945年9月到1952年,是战后民主改革时期。二战结束后在美军占领当局主持下实行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非军事化、民主化改革,其中教育改革占有突出的位置。1945年10月11日,占领军总司令部向币原内阁发出了实行五大改革的指令,即:妇女解放,成立工会,教育的自由主义化,废除维护恐怖政治的司法制度,经济民主化。把教育改革与政治、经济改革并重,具有重要意义。半个世纪以来,“以《教育敕语》精神为中心理念的教化政策,是明治宪法体制的重要补充,起到了维护天皇制精神支柱的作用。要瓦解天皇制,就必须打破这一教化政策”。1945年10月22日,占领军司令部发布了《关于对日本教育制度管理政策的指令》,提出了清算战时教育体制的总方针:废除军国主义、极端国家主义教育,在教师、教材、教学中确立议会政治、国际和平、资产阶级民主人权思想体系。而后,又连续发布了开除军国主义者教职、为战时受迫害教师复职的指令;关于神道与国家分离的指令;关于停开修身、日本历史、地理课的指令等。1946年11月3日公布的《日本国宪法》以国家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主权在民”、“保障人权”、“和平主义”三大原则,规定了国民集会、结社、言论、出版、学术等方面的自由及受教育的权利。在此基础上,1947年3月以后,以《教育基本法》为主,一整套体现自由主义教育观的法律、法规相继出台。包括《学校教育法》、《教育委员会法》、《文部省设置法》、《教职员认定法》、《社会教育法》、《私立学校法》等,彻底否定了以《教育敕语》为法律依据的军国主义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在建设民主的、和平的、文化的新日本之方针指导下,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教育思想和教育体制。战后教育改革,最终完成了日本教育的近代化,具有划时代的进步意义。
第二个时期,从1952年占领期结束,到1971年第三次教育改革开始。这一时期日本政府奉行了对美协调、科技立国、抓住时机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的基本国策。这一国策对教育产生了两方面的影响:一是教育政策的右倾化。1951年9月美日《旧金山和约》签订以后,日本社会上的保守势力进一步抬头。财界对教育的干预增强了。1952年7月关西经营者协议会向东京大学等5所大学发表声明,拒绝给予参与学生运动的“赤色学生”以就职保证。1953年修改《学校教育法》等法律将教科书检定权归于文部大臣。此后,政府对教科书的检定日渐强化。1956年,强行废除教育委员公选制,确立了文部大臣对教育委员会的指导权等。二是根据战后经济恢复和高速增长的需要调整教育结构。到1955年,日本的主要经济指标超过了战前的最高水平。在这么短的时间,能迅速恢复国民经济,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战前教育的普及,使日本拥有众多的受过良好知识技能训练的劳动者。1956年7月,日本政府确定了通过技术革命实现经济现代化的战略方针,1960年又推出“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到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终于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大国。在这一过程中,日本始终把开发人的能力与振兴科学技术作为重要内容,适应经济高速增长的需要,对教育结构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在高等教育中,从专业系科和招生规模方面,增大理工科的比例;采取多种措施,扩充研究生院招生人数,改进奖学金制度等,以培养更多高层次科技人才。在初、中等教育中,充实实习内容和实验设备,增大职业高中的比例。在职业教育中,增设高等专科学校,以培养企业急需的中级技术人员,在中等职业学校中增大商科和工科的比例。在企业内部也加强了对熟练技术工人和中级技术人员的培训。所有这些措施,都大大提高了劳动者的科学技术水平,从而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日本能在战后一片废墟上迅速崛起。
第三个时期,是1971年以后的时期,即第三次教育改革时期。进入上世纪70年代以后,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名列第二的经济强国,也成为仅次于美国的教育大国,明治维新后确立的“追赶型”发展战略最终完成。在世界性的科技竞争和新技术革命浪潮中,日本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经济国际化等诸多课题,于是,“21世纪的日本向何处去”成为众人议论的话题。在此背景下,第三次教育改革被提上了日程。其标志是中央教育审议会1971年6月提出的关于教育改革的咨询报告。到1984年,日本政府又设置了直接向首相负责的临时教育审议会,开始全面制定第三次教育改革的方略和政策。日本政府又一次把教育改革摆到突出地位,一是希望解决“近年社会急剧变化和教育事业扩充后日本教育出现的问题”,二是要根据今后社会和文化进一步变化、发展的趋向,确立起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所以,这次教育改革的实质,是日本为迎接未来社会的挑战,提前从教育入手,设计21世纪的日本和日本人形象。尽管围绕有些问题曾争论激烈,但大部分改革措施已逐步实施,如教育国际化,教师研修制度的充实,道德教育和“爱国心”教育的强化,扩充大学研究生院和科研机构,科研领域实现产业界、政府与大学的密切合作,纠正学历主义和过热的升学竞争现象等。
就像第一次教育改革推动了日本的近代化、第二次教育改革促进了战后经济的起飞一样,第三次教育改革也会对未来日本社会产生重大影响。(薛进文)
责任编辑:李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