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身份的证明
出于职业需要,即使是像孟宪城这样一辈子与照相机打交道的专业人士,也没能保留下一张年轻时的照片。孟宪城说,他知道当时在长春一共有8位像他一样的“特情”人员,职业有经理、教师、神职人员等,都一直过着“潜伏”的日子,没有人能给他们证明身份。但到了“十年动乱”,当年的战友,老段上吊自杀,老石卧轨,孟宪城也因为“资本家”的身份,险些受到人身摧残。孟宪城的二儿子就因为家庭出身,在参军、工作、入党、提干等问题上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最后郁郁而终,年仅45岁,孟宪城说:“他是憋屈死的。”
1974年,原长春市委书记任清远重新主持工作,开始为这些隐蔽战线上的功臣们正名,公开了他们的身份,并落实了政策。对于爱子之死表现得十分淡定的老人,在提到并肩战斗的战友们悲惨结局时,不禁一时哽咽,眼泪几乎垂落。孟宪城说,隐蔽工作是很残酷的,有时家庭也受到了影响,“十一号专案组”里的一位公安人员,由于工作关系经常不回家,他爱人就怀疑他有外遇,最终两人离了婚。1957年,长春市组织了一次“十一号专案”展览,吴文蘅的儿子恰巧也看了,结果承受不了巨大的打击,当场得了精神病,发病时常常跑到照相馆找妈妈,孟宪城还亲眼看见他在街头捡食地上的剩饭。说到这里,孟宪城长久不语。
1982·“西风”重开张
新中国成立之初,长春市共有200多名照相从业人员,西风照相馆是当时最大的私营企业,营业面积超过100平方米。1956年实行公私合营,孟宪城作为私方代表,继续从事照相技术工作。1958年,西风照相馆变为国营,改名东风照相馆,下辖东盛、海燕、松江、人民等照相馆,孟宪城挣起了工资。到现在,他的退休金接近1800元。
1982年,孟宪城重新扯起“西风”字号,办起个体照相馆,在当时,注册这个名字还费了他一番周折。他说,这是历史,也是他对自己人生的回顾,更是对战友们的一种缅怀。新“西风”坐落于人民大街19号,与长江路隔街相望,建筑面积35平方米,但孟宪城将一半的房屋产权留给了长子,照相馆实际营业面积只有10平方米,孟宪城的生活用房至今还是租借的。孟宪城虽然还在经营着照相馆,看着照相机从机械发展到数码,但他已经没有财力再投入到毕生喜爱的事业中了。
2011·夕阳
2001年,厮守一生、在隐蔽战线风雨同舟几十年的老伴黄一凡女士,由于脑干大出血不幸去世,孟宪城备感晚年凄凉。2006年,经人介绍,他与辽源的郭女士结为连理,郭女士快人快语,两人相扶相伴,共同打理着小照相馆,家里也有了生气。孟宪城说,照相现在已经成了他的精神支柱,特别是对老照片情有独钟,能洗印出一张满意的照片,他就感到非常高兴。有时有点头疼脑热,他就钻进暗房鼓捣半天,不知不觉病就好了,“照相成了我的免费药品了”,老人乐观地说。孟宪城的小儿子孟庆瑞告诉记者,老人一辈子不抽烟不喝酒,平时就爱喝个茶、泡个澡,都是便宜茶、小浴池,86岁的老人了,现在腰不驼、耳不聋,记忆力也很好。
但毕竟年龄不饶人,今年8月,孟宪城不慎摔了一跤,在医院躺了一个月;胃口也变得很差,常常感到恶心、晕眩。孟宪德说,哥哥虽然不是党员,但他相信共产党,一辈子为党工作,越到晚年,这种信念就变得越强烈。
“十一号专案”对孟宪城的人生到底产生多大的影响?老人始终没有明说,也许是因为经历得太多、太久,反而变得无语了。但我们不应该忘记:曾经有这样一群默默无闻者,胸怀崇高的理想,将个人的痛苦化作希望的彩虹,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才使得我们的国家变得如此强盛。
![]() |
![]() |
责任编辑:李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