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在英法侵略者看来,焚毁圆明园可以给清政府以极大的震动,迫使清政府尽快投降。那么,圆明园为什么会具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呢?回答这个问题,必须明了圆明园特有的政治地位、极高的经济文化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
清代圆明园“为皇帝游息之所”,具有特殊的政治地位:它相当于清代皇帝的第二个皇宫,是清统治者经常居住和向全国发号施令的政治中枢。从雍正、乾隆、嘉庆到道光、咸丰五代皇帝,全年大部分时间在圆明园生活居住、处理政务、召见群臣,并在园内接待外国使臣和少数民族首领。从某种意义上说,圆明园在清朝皇帝心目中的影响和地位,毫不逊色于紫禁城。这一点英国人非常清楚,巴夏礼比喻说,圆明园“之于中国人,正如白金汉宫之于我们”(蒋孟引《第二次鸦片战争》,219页);额尔金更清楚地知道“圆明园乃是清帝所最宠爱的行宫”(戴逸《中国近代史稿》第一卷,338页)。也正因为如此,侵略者深知,焚毁圆明园足以有效打击和震动清政府。
圆明园还具有极高的经济、文化和艺术价值。它是当时世界上最伟大壮丽的博物馆和艺术馆,里面收藏着大量的珍宝、图书和艺术品。有人估计,当时中、南、北三海内珍藏之宝物加在一起也无法同圆明园中的藏品相比(《中国近代史简要读本》,33页)。英国外交大臣罗素认为,圆明园“所藏的珍宝,完全可以同威尼斯的圣·马可教堂并驾齐驱,远远胜过理姆斯大教堂”(《丛刊》六,391页)。如此巨大的经济、文化价值,对于英法侵略军来说,当然是个无法抗拒的诱惑,他们在圆明园内“予取予携地抢劫,肆意毁坏一切过于笨重、不能移动的物品”。
从上面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知道,英法联军已经清晰地认识到:焚毁圆明园不仅可以给清朝统治者以极大的震动和打击,迫使清政府立即投降,而且还可以从中劫取无数奇珍异宝,攫取巨大经济利益。恰如英国侵华军官卧尔斯莱所说,“毁坏宫殿一事,似乎很可使北京当局悚然震恐,……这是毫无疑义的。……我相信焚毁圆明园一事,对于交涉的最后解决,促进了不少,并且也增固了我们使臣的位置。”(《圆明园》第一集,175页)
![]() |
![]() |
责任编辑:李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