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文化驿站 > 正文
明末女将秦良玉的忠义精神及其影响
http://wmf.fjsen.com 2011-09-16 15:50  崔利军 来源:新华副刊    我来说两句

  而同为女子的秋瑾,更有心心相惜之情,她在一首《满江红》词中写到:

  肮脏尘寰,问几个男儿英哲!算只有蛾眉队里,时闻豪杰。良玉勋名襟上泪,云英事业心头血。醉摩挲长剑作龙吟,声悲咽。

  自由香,常思爇;家国恨,何时雪。劝吾侪今日,各宜努力。振拔须思安种类,繁华莫但夸衣玦。算弓鞋三寸太无为,宜改革。

  欲以秦良玉为榜样,拯救国家、黎民于水火之中。

  初步统计,后世记述秦良玉的作品多达九十余篇,其中国外作品三篇;体裁有诗词、剧作、电影、电视、对联、小说、文献资料七种。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⑥秦良玉忠义精神的形成与其生活的环境这股“源头活水”不无关系。

  一、就家庭环境而言,秦良玉出身在忠州一贡生家庭,其父秦葵,是当地小有名气的知识分子。良玉“性颖异,饶胆略,幼通经史,工词翰,且与兄邦屏、弟民屏同习骑射,究心韬略。”⑦良好的家庭教育,练就了她文武兼资的过硬本领;而以儒术为传家宝的传统知识分子家庭,又为培育她忠君爱国、“执干戈以卫社稷”⑧的思想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二、就生活区域而言,秦良玉生长、生活的忠州、石柱属古巴国之地,人民彪悍尚武,讲义气,重气节,其风由来已久。据《华阳国志.巴志》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故世称之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也。’”可见,巴人的勇锐善战,在殷周之际,即闻名于中国。而石柱又是巴人与白虎复夷杂居之地,以射白虎为业的白虎蛮在秦汉魏晋以来就以勇猛善战著称于世。姑不论秦良玉族属如何,但正如董其祥先生在《秦良玉及其遗物》(1992年<考古研究>)一文中指出的,她“继承了巴賨人民的尚武精神。”

  至于讲义气、重气节之风,自巴国建立以来便已开启其端。从战国时“割头保城”⑨的巴曼子到三国时期“宁愿断头,不肯投降”⑩的严颜,可见一斑。

  不仅如此,忠州、石柱也是接受儒家文化最早的区域之一。尤其到北宋绍圣两年,号称“北宋五子”之一的理学大师程颐贬官涪陵,在北岩点易洞著书立说,创建了“涪陵学派”后,重伦理、讲纲常的儒家思想进一步渗入到涪陵及周边毗邻的忠州、石柱等地区,与当地原始民风民俗有机结合起来,无疑对当地人民忠君爱国重义思想的形成产生巨大促进作用。尔今,在石柱、忠县地区农家正堂屋前供奉的以“天地国亲师”为核心内容的神龛,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种忠义思想对当地影响之深远。对生于斯、长于斯的秦良玉来说,这种影响更不待言。

  三、“国恨家仇”,是激发秦良玉忠义精神的“催化剂”。正如陈世松先生在《论秦良玉》一文中所言:“秦良玉最初本是抱着‘万里展志’的思想投身辽东战场的,秦邦屏和石柱土兵的死难,国愤和家仇相结合,进一步激发了她万里请缨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意识。”

  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研究生部

  崔利军

  二○一○年九月二十九日

  附:(1)秦良玉头盔、甲衣、朝服、朝笏、太子太保总镇关防铜印图(摄于重庆三峡博物馆)

  (2)涪陵北岩点易洞图(摄于重庆三峡博物馆)

  注:

  ①⑤钱海岳《南明史.秦良玉传》(中华书局标点本2008年版)

  ②谷应泰《明史记事本末.援朝鲜》,常征《杨家将事考》第256页

  ③常明《四川通志.人物.石柱直隶厅》卷百五十二(嘉庆刻本影印,巴蜀书社1984年版)

  ④张廷玉《明史.秦良玉传》(中华书局标点本1982年版)

  ⑥朱熹《方塘》

  ⑦王槐龄《补辑石柱厅新志.土司志第七》(道光二十三年刻本影印)

  ⑧《鸣玉溪录全书》第七种(《忠州秦氏家乘秦太保忠贞侯传》)

  ⑨常璩《华阳国志.巴志》

  ⑩陈寿《三国志.蜀志.张飞传》

责任编辑:李琰之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