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后的1951年,蜚声海内外的著名作家巴金和国家出版总署署长胡愈之,共同筹划、组织、建立了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胡愈之被选为会长,巴金被选为理事。他们再次携手并肩,重温他们青年时代的梦想,在新中国的文化土地上辛勤耕耘。
1966年,“文革”开始后,巴金是上海文学界最早被打倒的作家之一,他和祖国的绝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经历了十年的痛苦和折磨。1977年,就在巴金刚刚熬出最艰难的岁月之时,他接到了81岁高龄的胡愈之的一封亲笔信。信中写道:“今天,从《文汇报》读到你一封信,喜悦欲狂。尽管受到‘四人帮’十多年的迫害,可从你的文字来看,你还是那样的清新刚健。你的老友感到无比的快慰,先写这封信表示衷心的祝贺。中国人民重新得到一次大解放。你也解放了!这不该祝贺吗?”73岁的巴金在读老友胡愈之亲笔信时,这位曾驰骋文学疆场,历经人世间磨难的坚强老人,禁不住老泪纵横。这是人世间最真挚、最宝贵的友情,是两位老人从1920年到1977年经历半个多世纪风雨之后互通的心声。巴金在日记中写道:“愈之是我认识五十余年的老友,看到他的手迹,我很高兴。”
1986年1月16日,90岁的胡愈之在京溘然长逝。正患病并摔伤卧床的巴金,怀着极其悲痛的心情和对老友的深深眷念,挥泪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这些年我和他接触不多,不过在我患病摔伤之前,我们常有机会见面。他对世界语的热情和对世界语运动在中国的发展所做的贡献,使我惭愧。作为一位90岁高龄的老人,他离开这个世界,不会有什么遗憾。我虽然失去一位长期关心我的老师和诤友,但是他的形象和他的声音永远在我的眼前,在我的耳边:不要名利,多做事情;不讲空话,要干实事。这是他给我照亮的路,也是我的生活道路。不管用纸笔或者用行为,不管是写作或者生活,我走的是同样一条道路。路上有风有雨,有泥有石,黑夜来临,又得点灯照路。有时脚步乏力还要求人拉我一把。出书,我需要责任编辑;生活,我同样需要‘责任编辑’。有了他们,我可以放心前进,不怕失脚摔倒。”
这段感人肺腑朴实无华的话语,寄托和表达了巴金对他的良师益友胡愈之无限怀念和感激之情。同时,也是巴金与胡愈之两位东方文化巨人,长达半个多世纪真挚友情的写照。
时光过得真快,巴金先生离开我们也有5年多的时间了。在怀念巴金先生的时候,我们不能不想到胡愈之老人。
星座因互相辉映而愈加璀璨。这两位文化巨人,从1920年第一次彼此通信相识,到1986年生死永隔,在整整66年中,赤诚相向,肝胆相照。这样的精神财富,不但属于巴金和胡愈之两位文化巨人,不仅属于中国,更璀璨于人类文明的星空。
责任编辑:李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