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苹果体验店”进驻北大图书馆的消息引发争议。北大图书馆相关人员称,和“苹果”合作有利于师生了解更多数字信息技术;商家称,仅提供现场体验,不进行现场销售;学生则质疑过度的商业化会破坏大学校园学术环境。
大学已不是与商业化绝对隔绝的“世外桃源”。就现代大学的功能设置看,除了教授知识、培养学术人才,引导大学生认知世界、参与社会化进程、培养为人处事能力,也是大学的重要功能。应对商业社会挑战的能力越来越成为评估个人能力的标准之一,允许大学在一定程度上容纳商业行为没有什么不妥。
目前,多数高校都将教学区、生活区分而划之,很多生活区也设置了或大或小的商业范围。从商业角度讲,数万人居住的地方本身就是一个可开发市场,校园商业区的定位和开发决策很诱人;从现实角度讲,大学作为一个小型社会,要保证其运转就要有必要的配套设施,生活区和商业区在这方面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从年轻人成长的角度讲,无论读书、生活还是工作,都不能完全避开商业环境。
但是,大学校园的商业行为必须有个度:允许校园商业行为但不认同学术商业化,允许品牌店进大学但不提倡消费奢侈化。因此,把握好大学商业行为的“度”非常重要——这考量的是学校管理者的“掌舵”功力。
实际上,清华大学“冠名楼”和北大“啃苹果”之所以引发争议,正是大学管理者没有掌握好尺度。但是,这两个事件有所不同:清华大学“冠名楼”,质疑集中在大学应不应该以商业品牌冠名;北大“啃苹果”除商业化争议外,还涉及商业行为占用学习场所的现实问题。
对于大学商业行为,“拒绝学术商业化”是一个虚拟化的尺度,而商业店铺占用学习场所则是现实的尺度。据一个学生说“在北大,自习座位远比‘苹果’更为稀缺”,由此看来,在北大,尤其是在北大图书馆,学习空间并不宽裕。当然,有人说了,“苹果体验店”并非纯商业店铺,为的是提供接触数字信息技术满足学生需求。但是,管理者为何没在此之前询问一下学生,你们更需要体验苹果产品还是学习的座位?没有这样的调查,学生只能被“有需求”,而体验店占用学习区,明显属于商业化过“度”了。某微博调查显示,56%的网友反对这一行为,认为过度的商业化会破坏学习氛围。
多样性是持续发展的动力,大学校园要兼容学术纯洁和社会繁杂,让学生既能学习知识,又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但是,商业行为主要在生活区进行即可,否则纯洁的学术氛围很难敌得过商业力量的“魔爪”。
北大图书馆工作人员称,“我们将考虑尽量避免过度商业化”,你看,他们自己心里都没底!
责任编辑:李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