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文化驿站 > 正文
国学:借城隍庙话题学点楹联知识
http://wmf.fjsen.com 2011-09-08 08:32   来源:广州日报    我来说两句

  既非“流水” 又不对仗

  广州/江励夫:“猩猩作态”并非约定俗成的成语,若非写错字,而是故意如此,那就是生造词语了,而且在对联中难以解得通。流水对首先是“对”,不仅要求上下句如流水般自然连贯,而且要求对仗。流水加对仗,两个元素缺一不成流水对。以此标准来看,“神本”与“猩猩”何干?“正清”的反面应该是“邪浊”,“法眼厌看”是主谓结构,“奢耗香烛”是动宾结构,皆不对应。既非“流水”,又不对仗。今体诗(律诗)的对仗,出句与对句不能有同字,而古体诗的对仗则可同字,例如“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当”和“先”分别是同字。

  对联既可以用律诗严格的对仗(工对),也可以用古体诗那样宽松的对仗。古体诗可以完全不对仗,但对联则不可。

  平仄位置颠倒

  广州/骆锦辉:“惺”字并非新造字,翻一翻成书于1000多年前的《广韵》、《集韵》就知道。对联并非在汉魏南北朝时出现的,《宋史》第285卷“西蜀孟氏世家二”说:“每岁除,(孟昶)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学士辛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广州城隍庙的对联,工对固然不挨边,宽对也谈不上。上联最后一字应为仄声,下联最后一字应为平声。检视城隍庙的对联,“神本”不对“猩猩”,“正清”不对“作态”,“法眼”不对“奢耗”,“厌看”不对“香烛”。 上联最后一字“看”为平声,下联最后一字“烛”是仄声,平仄位置颠倒。

  没有古体流水对一说

  山西大同/韩崇文:《中国对联大辞典》有关“流水对”的解释是:“‘流水对’,即串对。上下两句在内容、语气上如行云流水一样自然顺畅,故名。”唐代王叡《炙毂子诗格》称“流水对”为“两句一意体”;明代赵士哲《石室谈诗》又称“流水对”为“走马对”,意为平川走马,驰骋无阻。

  由此看来,流水对有如下几个特点:1.流水对上下联紧密相连,说明一个意思。2.两联间有递进、转折、条件、因果等关系;3.流水对的上下联是不能相互颠倒的。诗有古体诗,这是依照古诗的作法写的,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既然没有格律,也就不讲对仗,应该没有古体流水对一说。

  平仄相异 末字不能是仄音

  广州/孙祺:对联应该是平仄相异,以仄起七言为例,上联“仄仄平平平仄仄”,下联“平平仄仄仄平平”,一三五不论(平仄可通用),二四六(包括句末字,如五言第五字)分明,平仄不能乱用。不管长联短联,上联末字必须是仄音,下联末字必须是平音。因系直行对联,上联(末字仄音)贴在进门的右边,下联(末字是平音)贴在进门的左边。

  “种本心清法眼厌看,猩猩作奢耗香烛”则不成对。抽取句末四字加以剖析:“法眼厌看”,“奢耗香烛”可视为四连仄字(仄仄仄仄)对平仄平仄,不符合平仄相异要求,末字仄音就更离谱。

责任编辑:李琰之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