尴尬 志愿者问路被疑身份
大运会是体育界盛会,也是一场新闻大战,3000多名记者都在现场进行采访报道。如何出新出彩,写出好的新闻来,这对第一次参加大运会报道的林艳来说,是个不小的难题。林艳发现,常常刚想到一个不错的新闻点,上网一搜索发现其他媒体早就报道过了。
“后来我注意到了这样一个场景:乒乓球比赛时,有一个7岁的小朋友成了现场的拉拉队队长,带领所有人为中国队呐喊助威。这应该是个不错的新闻点,当即写成《不懂比赛规则的小朋友如何看比赛》一文。”林艳表示,几乎没有媒体注意过这个细节。“因此,只有更敏锐的心思才能发现新闻点。”林艳说。
担任深圳体育场南门广场观众引导助理的王征任务也不轻松,“对于志愿者来说,最困难的事就是如何更好、更周到地解决观众遇到的难题。对于我们这些刚到深圳的外地志愿者,对路况的不熟无疑是最大的挑战。”
王征表示在深圳期间便碰上了这样的尴尬。有一次他在做志愿服务时找不到路,便询问当地保安同志,却被对方反问:“你不是志愿者吗,怎么会不知道呢?”这件事对王征的触动很大,“让我更加下定决心,要在培训中努力提高自己的场馆服务知识和社会服务知识,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
王征告诉记者,福建队在每一天的志愿服务结束之后,都会对每一个队员在这一天所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并解决,以提高工作质量。到后面,王征他们对志愿服务工作就变得得心应手了,也受到了组委会的好评。
现在回到学校后,王征仍然会习惯性地把右手放在左手上,保持志愿者的站立姿势。有人向他问路时,他会习惯性地用志愿者的口吻来回答对方。
遗憾 未能完整看完一场比赛
作为大学生记者,被分在乒乓球小分队报道的林艳每天至少要发20条微博,平均每两天写一篇稿件。因此,在大运会期间,她没能完整地看完一场比赛,“有好多精彩的比赛都没法去看,比如在中国女足与日本队的决赛中,我们都已经到了足球场门口,结果因为临时要校对审稿,被叫了回去,而不能到场内亲自为中国队加油。”
在深圳体育场外志愿服务的王征也有没能和大运会吉祥物UU合影的遗憾,虽然UU就在他附近,每天从他身边进进出出。“因为UU出现时,我要在岗位上给观众做引导;而我下班时,UU又要进场演出了,就这样一直错过了。”
感动 被观众鞠躬感谢
大学生们在辛苦服务大运会的背后,也有着许多感动。有一次,林艳和同学一起从汽车站出来,拦车回酒店。但是因为那个路段,乘客不可以上车,可是又没有找到的士停靠点。林艳就问了一个正在等红绿灯的的士师傅,师傅告诉她们这里不可以上车,如果要坐车得绕一大段路到对面。10分钟后,林艳看到对面马路上有人正向她们招手,认真一看才发现是刚刚问路的师傅。原来这位师傅怕她们找不到路,看到周围没人,才特地停下来免费送她们。
感动同样在王征身上发生着。有一次,他撑伞接送一名观众从足球场前往跳水馆,他一直不让王征把伞向他那边移,还一直嘱咐着王征回去后要赶紧换一件干的衣服。
不过最让王征感动的是一位观众的一句话。“有一位前来观看足球比赛的观众,当他看到我们志愿者顶着烈日站岗时,就对我们鞠了个躬,说‘感谢你们为大运会服务,你们真棒,深圳人民感谢你们!’”王征告诉记者,就是这么一句话,让他们很多人都流下了眼泪。
![]() |
![]() |
责任编辑:李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