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吃俭用攒钱助学
有4个女性几乎年年上捐资芳名录。她们分别是78岁的陈线、70岁的曾妹、81岁的陈素英、78岁的林配。今年,她们的名字紧挨着,捐出钱不多,200元至300元不等。但村民们告诉记者,这些钱来得不容易,是这几位阿婆从拾荒、剪边角料中,一分一分抠下来的。
78岁的陈线阿婆身子有些佝偻,牙齿掉光了。昨日中午12时多,骄阳似火,记者在一条村道上见到她,她手中拿着一个黑色的塑料袋,在路上搜索。看到土堆里有个矿泉水瓶,马上弯下身子,麻利地捡起来。收获最多的时候,她一天能捡上百个瓶子。平时,儿孙们也会给她一些钱,这些钱够得上她补牙了,可她就是舍不得。2008年汶川地震时,她主动来到村委会,捐款100元给灾区。
昨日13时多,在村老人协会会长吴来水的带领下,记者来到陈素英阿婆的家里。她与老伴住在一座破败的旧厝里,瓦片长满杂草。此时,她正坐在椅子上撕鞋底边角料。这些边角料可以卖钱,一斤四五毛。
陈素英阿婆说自己有点聋,眼睛也不好使,很多时候就是凭感觉在撕鞋底。这些鞋底是从村中的道路、民宅边收罗来的,有时用袋子装回来,多的时候就分批提。老伴是名老党员,近年来病痛不少,今年“七一”时,还有人来慰问他。不过,即便生活并不富裕,阿婆还是坚持捐资。她说,她有3个孙子考上大学,这让她很骄傲,她帮不了太多忙,就在家里撕鞋底边角料,攒下一些钱,每年捐给村里的大学生。
人情味感染后辈
“念书才能有好‘头路’(前途),不念书只能当睁眼瞎,别人捐得多,我的少,但是也要支持。”陈素英阿婆并没有说出太大的道理来,但听着让人温暖。午饭时,两位老人吃稀饭,配早上剩下的炒蛋、咸菜。
早年,曾妹阿婆和老伴上山下乡到三明。也因此,这4个阿婆中,数她普通话讲得最溜。现在,几个孩子也自立门户了。她住的古厝里堆满了鞋底边角料,还放着不少装满塑料瓶的袋子。曾妹阿婆走路不快,但有时看到水沟里有个塑料瓶,她都下到沟里去捡。
林配阿婆家庭比较富裕,近年来,她腰椎间盘突出,孩子们经常要开车带她到泉州的医院治疗,也都劝她不要再捡瓶子了,说出去不好听,尽管坐在家里享清福。但她说,捡些瓶子卖钱帮助大学生,这可是好事,为什么不能做,再说,捡瓶子弯一下腰,活动一下筋骨,也当锻炼呢。
得知记者来采访,很多村民说,在村里,这4位阿婆很有人情味。她们撕鞋底拾荒,每分钱都赚得辛苦,但生活快乐;她们生活勤俭,却慷慨助学,感动了很多后辈。村里许多从学校毕业后参加工作的孩子,有了能力后也年年捐钱助学。
责任编辑:陈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