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志愿服务频道> 志愿者心得 > 正文
“为大运付出再多也值得”
http://wmf.fjsen.com 2011-08-01 10:15   来源:深圳特区报    我来说两句

团队成员举行工作座谈会

郑汉元

马峦山脚下,大山陂水库旁,不到两年时间,在一片荒野中,一座现代化飞碟形状的篮球馆拔地而起,成为坪山新区大发展的一个见证,这里就是大运会坪山赛区所在地——坪山体育中心体育馆。

走进大运会坪山赛区运行团队,你能感受到这个团队处处散发着和新区一样激情燃烧的氛围:年轻的面孔充满活力,做起事来忙而不乱,一场又一场测试赛见证了团队的高效运行。

57岁老将临危受命挑重任

大运会对坪山而言是一次重大发展机遇,同时也是一次巨大的考验。

从建设上讲,坪山体育中心体育馆一开始是打算用作大运会的篮球训练馆,后来被正式确定为篮球预赛场馆,场馆建设不得不重新完善。作为开工最晚的一个大运体育场馆,坪山体育中心的建设克服重重困难,如期完成任务,而且成为全市最漂亮的四个场馆之一。

场馆建起来了,如何运行成了下一个最为关键的问题。

李绍立是坪山新区坪山办事处调研员,今年57岁,多年来一直在坪山办事处担任领导职务,由于其敢于、善于处置重大突发事件,他也赢得了“救火队长”的称号。

大运场馆团队运作关系到坪山赛区的成败,谁来担任团队秘书长最合适?坪山新区领导一时犯了难,有人给新区领导推荐李绍立,新区领导一拍大腿说:“对,怎么忘了绍立同志呢,他最合适了。”

尽管已经处于半退休状态,尽管心里没底,李绍立还是毅然接受任务。他说,大运会也许是他服务新区最后一次比较大的机会了。

就这样,已经开始过清闲生活的李绍立,又重新挑起重担,燃烧激情。

每个人都有一个无私奉献的故事

从接手场馆运行团队秘书长职务开始,李绍立一刻都没有闲着。从最初的6个人,发展到现在的106人,办公室地点从租农民房到搬进体育馆,团队运行越来越流畅,最近几场测试赛成功举行,也证明了团队的高效和成就。

而这一切变化,都发生在3个月的时间,场馆团队就像在变一个令人惊叹的神奇的魔术,魔术背后是场馆团队25个业务组每个成员的付出。

熊瑛是坪山新区公共事业局的局长,今年只有36岁,作为坪山赛区场馆常务副主任,她主动要求搬到场馆办公,一心扑在场馆运行上。一个星期只能和家人见上一面,读5年级的儿子需要动手术,她不得不推到明年。由于过度劳累,熊瑛的颈椎病不时发作,胃也开始不舒服,她随身带着药,一不舒服就吃。

最近2个月,场馆团队秘书长李绍立瘦了10斤,孙子经常嚷嚷着爷爷不陪他玩;团队成员黄志翔几岁的孩子生病住院打吊针,他连去看孩子的时间都没有;很多家在市区的成员以馆为家,一个星期经常有几天不能回家。

而让李绍立印象深刻的还有一件事,团队财务经理牟之坤去接待业务人员时,腿部不慎被场馆的建筑材料砸伤了腿,但她在医院刚治疗两天,就又带伤返回工作岗位。她说,测试赛马上到了,她不想因为自己影响整个团队的运作。

“大运场馆就像我们自己的孩子,为他付出再多也值得!”李绍立这样告诉记者。

场馆团队有对夫妻档

在坪山赛区场馆团队,有一对夫妻一下吸引了记者注意,丈夫叶利明是坪山建管中心负责工程建设的工作人员,目前在团队负责场馆设施管理,而妻子卢晓玲则在场馆负责志愿者管理。

卢晓玲之前在南山图书馆工作,丈夫叶利明则调到坪山新区上班。今年5月,坪山新区赛区场馆运行团队面向社会招聘工作人员,这不仅给了卢晓玲一次夫妻团圆的机会,更让他们因为大运会感情变得更深厚。

卢晓玲成功进入运行团队后,和丈夫顺利团聚,他们不仅把家搬到了坪山,还把上幼儿园的孩子也接到了坪山。

尽管在同一个场馆上班,但在上班时间,夫妻两人几乎没时间说话,很多人根本不知道他们是夫妻。

在大运团队的共同经历不但让夫妻两人感情加深,而且他们对坪山新区变得更有感情。他们说,只有参与了才会对这片土地有深厚的感情,坪山新区充满活力和希望,他们决定扎根坪山。

而像叶利明夫妇一样,坪山赛区场馆运行团队每个人都有强烈的荣誉感,他们以为,能在这种热火朝天的区域奉献自己,是让人终生难忘并自豪的事情。

脸谱

帅小伙的大运情怀

提起坪山赛区场馆运行团队场馆运行经理郑汉元,团队的不少成员都会竖起大拇指。他不仅是场馆的元老级人物,也是整个场馆运行的核心人物之一。

记者面前的郑汉元,斯文帅气,讲起话来慢条斯理,但对于自己的付出,他却惜字如金。

郑汉元是坪山新区公共事业局文体科主任科员,从去年9月份开始,大运场馆运行团队还未正式组建,他就已经参与了坪山体育中心建设的过程,每周他都要跟随领导到工地检查工程进展。他说,看着在一片荒野上建起一座漂亮的体育场馆,作为参与者,他感到很自豪。

场馆运行团队组建之初,郑汉元是最初8名成员之一,由于年轻,他主动承担了很多工作,在最初的一段时间,每天最后一个离开办公室的人总会是他。由于家住市里,工作忙碌,郑汉元每周只能回家一两次。

作为场馆运行经理,郑汉元主要负责场馆各业务口的协调。进入团队前,他的手机只保存了500多个电话号码,而如今他的电话号码保存了1200多个电话。为此,郑汉元不知道每天自己要接和要打多少个电话,常常是听电话听到头疼。记者采访的半个小时,郑汉元接了5个电话,而且接到电话后,他马上又找到有关部门协调处理。(记者 谷少传 通讯员 胡锴 文/图)

 

责任编辑:辛华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