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文明热评 > 正文
动车事故后公民精神更应“常态化”
http://wmf.fjsen.com 2011-07-27 15:41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我来说两句

没人对公共事务天然冷漠,日常生活中公民精神的缺失,或许是社会急剧变化的转型期不可避免的一种现象,而之所以出现上述种种问题,主要原因至少有两个:一是信任机制的普遍缺失,让公众不敢轻易释放人性中的善;另一个是因为缺乏制度化的参与途径,公民时常会觉得自己只是公共事务的“局外人”。

客观地讲,至少在目前,我们制度化的公共事务参与渠道相对还比较“狭窄”,有待拓宽。而一些本来被民众寄予厚望的参与渠道、参与方式,在行进中也有变形走样之虞。比如价格听证会制度,原本是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的重要途径,但频频出现的各种“猫腻”,一再打击了公众的参与热情和信任感,好制度也没有起到好效果——今年6月,东莞物价局准备举办水价调价听证会,竟然无人报名,舆论一时哗然。

这些无疑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民众参与的积极性,也是对公民精神的抑制甚至扼杀。所以,我们有必要对症下药,从多方面多途径培育和弘扬公民精神。

只有通过机制建设,真心实意地拓宽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渠道,倾听民众的呼声,采纳民众的意见,呵护民众的参与热情,公民才不会觉得自己只是公共事务的“局外人”,才能鼓励和激发公民的参与意识,才能唤醒公民意识、公民精神。只有公民精神常态化,公民的善、公民的爱才能时时刻刻都如春潮涌动。(易艳刚 新华每日电讯评论员)

责任编辑:金婷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