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捐献登记者:“我就是想帮别人一把”
“人死了就没用了,过世后把遗体捐出来,医学研究能用上,至少我在死后还能为社会做点贡献。”今年5月,林挺鹏在泉州市红十字会登记,成为一名遗体捐献者。
林挺鹏,1947年出生,今年68岁。他是一位退休的国家技术干部,高级工程师,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他说自己是一名无神论者。“火化了还污染环境,又得埋葬,不环保。”
一年前,林先生的妻子因癌症过世,看着妻子生前受到病痛的折磨,自己也是痛苦不已。悲伤之余,家人按照传统习俗办理了后事,在外人看来,是风风光光地送走了爱人,却也给林先生留下更多的思考。“麻烦,复杂,以后要是我过世了,还这么让孩子去折腾,那太说不过去了。”
“我想把遗体捐献出去,身体的器官如果能用得上,还能帮一帮别人。遗体用于研究,也有助于提高医疗水平。至少,给在学习的医生们更多机会接触人体,以后临床诊断和治疗方面,也更熟练些。”林挺鹏说,这就是自己捐献遗体的真实想法。
林挺鹏说,妻子一直希望,死后两个人能葬在一起。“妻子病重时,我就跟她沟通过这个意愿。我尊重她按照习俗办理后事的想法,她也尊重我捐献遗体的意愿。”妻子过世后,他提出登记捐献自己遗体的想法,支持的、反对的都有,但是最后,子女们都尊重了老人的决定。
林先生的女儿在泉州上班,成为他遗体捐献的执行人。“我就交代她,死后要及时通知红十字会,或许内脏还能用得上。作为儿女他们也轻松。”
他很清楚这虽然是对自己遗体的处理决定,但根据传统观念,子女们也将会承受很大的压力。于是,当登记完遗体捐献的意愿后,林先生把这个决定告诉了身边的亲戚朋友。“我得让他们知道,这是我生前的安排,我的子女最后是在执行我的遗愿,他们的压力会小一点。”
接受采访时,林先生对自己的捐献决定,表达得很是坚决。他说如果见报,也不需要化名,自己就活在大家身边,希望有更多的人意识到遗体捐献的意义,能成为这个团队中的一员。
记者还与一位吴姓的遗体捐献登记者取得了联系。他认为,遗体捐献是一种科学,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人死了就死了,如果遗体捐献了,能让一些人得到帮助,为什么不去做呢?”
他说,自己捐献遗体就是很朴素的想法,希望器官可以延长别人的生命。
责任编辑:金婷 |
- 2011-05-26破解器官捐献难题 福建试水贫困基金救助
- 2011-05-25福建人体器官捐献试点城市 向福州和泉州推广
- 2011-04-27为打工子弟教师建社保 器官捐献与文化冲突
- 2011-04-27器官捐献与文化的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