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思想道德频道> 综合资讯 > 正文
器官捐献:让爱心跨越一辈子 还需要迈过几道关
http://wmf.fjsen.com 2011-07-18 09:35   来源:东南早报    我来说两句

这个月,5岁的小荣荣和13岁的小明(化名)成了最幸运的人——因为河南3岁男童小宇的父母无偿捐献小宇(被确诊脑死亡)的遗体(详见早报此前报道),使他们极为难得地获得了肝脏和肾脏的移植机会,生命得以延续。

说难得,是因为器官之稀缺。目前我国每年大概有150万名患者需要器官移植,其中只有1万人能够做上手术,供需比是1∶150。而在泉州,仅有26位志愿者填写了人体器官捐献登记表。

“很多患者在漫长的等待中,无望地走到了生命的终点。”一位专家这么说。

有人将自愿捐献器官称作社会慈善事业最高、最彻底的形式。在中国,遗体器官捐献才刚刚起步,无论是观念革新或是制度完善,都任重而道远。

现状:器官供需1:150

小龙(右)等肾等了四年

“技术没问题,关键是没有器官供体,很多患者等着等着,耗费大量的治疗费用,最后都不得不放弃。”一位肾脏医生告诉记者说。

泉州 一个器官百人等待

供体就是这么缺!

180医院眼科中心,主治医生范大夫告诉记者,眼角膜移植的手术,在180医院已经开展很久了,在技术方面是非常成熟的,但因供体有限,每年能够进行的角膜移植手术少之又少,“能开展10例就算多了”。

据不完全统计,泉州市每年需要进行眼角膜移植手术的患者约为60名,“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进行移植手术,慢慢累积下来,需要移植的患者,实际数量远不止60人”。而现实情况是,100个需要移植眼角膜的病患中,只有1个人能够获得角膜捐献并进行手术移植,这意味着,眼角膜的供需比例是1∶100。

除了眼角膜,肾脏、肝脏也十分紧缺。180医院肾内科程医生估算,整个泉州市在做透析的患者约为1000人,而对于这部分进入透析的尿毒症患者,最好的选择就是换肾。“在没有肾源的情况下,他们只能做透析。”

程医生提醒,除了正在做透析的这1000名患者,还有很多患者因家庭经济条件有限而放弃治疗或者选择简单治疗。

而记者从南京军区福州总院了解到,目前该院仍有五六百名患者,在等待肾脏进行移植手术。虽然各地不时传出血库告急的消息,但与器官需求相比,后者的稀缺程度简直要超过“熊猫血”了。

责任编辑:金婷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