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重点播报 > 正文
隐蔽战线屡建奇功 传奇女谍黄慕兰的人生传奇(组图)
http://wmf.fjsen.com 2011-07-12 08:57   来源:北京日报    我来说两句

潘汉年坐镇情报科

住进白俄公寓,黄慕兰除互济总会营救部长这一职务外,还有一个更为秘密的身份——中央特科情报员。

中央特科是周恩来一手创建的。按当时的规定,主要任务是保卫中央领导机关的安全,了解和掌握敌人的动向,营救被捕同志和惩办叛徒特务。重组前,在中央只有周恩来、向忠发、顾顺章三个人了解特科的行动。

顾顺章叛变后,原先和他一起工作的陈赓、胡底、李克农,以及打入敌人内部的钱壮飞等人,必须撤出上海。重组后的新特科由陈云总负责,兼任总务科科长。黄慕兰所属的情报二科,科长是潘汉年。惩治叛徒的行动科科长,则由康生(化名赵容)担任。

营救关向应的行动由周恩来亲自领导,黄慕兰对外,潘汉年对内,单线联络。

按照一般惯例,本应是男主外,女主内。为什么这次破例了呢?组织上考虑到,以黄慕兰的魅力和魄力,更便于开展上层联络。另外,从安全上看,黄家在上海人脉甚广,即使遭遇不测,不幸被捕,也可以动用娘家的关系奔走营救。

在黄慕兰的身份由秘密转向公开的同时,原本活跃在文坛的左联“奇才”潘汉年却在上海滩销声匿迹了。朋友们许久见不到他,还以为他离开了上海。即使偶尔碰到,他也只是笑笑,点点头。老朋友回忆说:“如果在马路上,他不理大家,也不知在干什么,连党内有些同志也不敢找他了。”

表面低调的潘汉年,在特科内部却是“神通广大”。他时而西装革履,时而长袍马褂,时而化妆成瘪三,时而一身乞丐打扮,虽然周旋于白色恐怖中仍显得游刃有余。

其实,在进入特科之前,潘汉年所表现出的机智灵活,就已经出神入化了。这点,从他侄儿记录的故事中,也可略见一斑:

有一天,三叔回家,发现有人跟踪,他进门就高喊:“我肚子饿了,快给我弄碗蛋炒饭吃。”一面疾步登上三楼阳台,拿出事先为应变备用的特大阳伞,跳到邻居的阳台上,潜走了。

特科改组之后,潘汉年采取了一系列安全措施。他把特科的总办公地点设在今天广东路的一个写字间,对外以煤球厂为掩护。为了迷惑外界,他还另外在中山路找到一处厂基,订购设备,组织煤球生产。每天上午,陈云、康生、潘汉年就以煤厂老板及经纪人的身份到总部议事。另外,潘汉年还制定了一套秘密工作方法,如电话联络仅限于报警,每个工作人员使用化名或代号等等。

对这些秘密工作,黄慕兰可说是驾轻就熟。但上海敌情复杂,既有殖民者的“国中国”,又有国民党的宪兵特务,还有帮会势力盘踞一方。它们之间既有矛盾,又互相勾结,常常共同对付革命势力,党的许多重要干部,如陈延年、赵世炎、罗亦农、彭湃等人都因叛徒告密而在上海惨遭杀害。

要想在这种险恶的环境下营救关向应,先要有一个可靠关系网。为此,周恩来特地为黄慕兰物色了一个能打开三教九流局面的关键人物——律师陈志皋。

责任编辑:金婷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