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志愿服务频道> 关爱空巢老人 > 正文
北京:扫除八大弊病 将养老医疗服务纳入专项规划
http://wmf.fjsen.com 2011-07-08 11:08   来源:北京日报    我来说两句

敬告读者

《政协北京市第十一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快首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若干问题的建议》日前正式通过,并提交市委、市政府作为决策参考。从本期起,本报将在“议政建言”专版中系列报道,对该建议涉及的诸项议题予以解读。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情况表明,北京市常住人口中老年人口达到246万,占12.5%。由于各种原因,不少老人需要入住养老机构。随着养老机构的发展,其医疗服务相对滞后的问题日渐凸显。

今年上半年,市政协委员调研发现,本市超过7成养老机构没有内设医务室。委员们建议,将养老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纳入本市社会福利事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仅27%养老机构内设医务室

市政协的一项调查显示,目前全市共有386家养老机构,其中145家既没有内设医务室,也没有与周边医疗机构签订书面协议,占37%; 138家没有内设医务室,但与周边医疗机构根据协议由其提供医疗服务,占36%;103家内设医务室,仅占27%。

即便内设医务室的养老机构,其医疗资质也不能令人放心。在103家内设医务室中,经卫生部门批准的52家,未经批准的32家,另外挂靠附近医院的19家。此外,其中仅21家具备医保定点资质,占5.4%。这直接导致养老机构内的病患报销难。

养老机构医疗服务不健全,影响到现有养老机构作用的发挥。一方面,医疗条件好的养老机构“一床难求”;另一方面,医疗条件不够好的养老机构则部分床位空置。由此导致政府在养老机构方面的投入难以达到预期目的。市政协上半年在多家网站开展的一项在线调查显示,全市96%以上老人患有各种疾病,88.4%的人希望将养老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纳入医保,77.8%的人希望养老机构能够提供医疗服务。

八大弊病作了“拦路虎”

针对养老机构中的医疗服务缺失现象,市政协“养老机构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专题调研组先后前往丰台区、朝阳区和房山区调研,并听取多个委办局和有关部门的情况汇报,最终总结出八大“病因”。

规划导向不明确。有关部门在规划、审批、建设养老机构时对医疗配置没有明确的规定、标准和要求,没有充分考虑医疗服务衔接问题。

管理标准不衔接。养老机构归民政部门管理,医疗服务归卫生部门管理,医保报销归社保部门管理,不同部门间存在标准不统一等问题。按照规定,设置医务室标准是“总面积不少于50平方米”,而定点医疗机构的最低认定标准是“面积不少于150平方米”,对大部分基层养老机构而言,规模、面积上就难以实现。因此,截至目前,有32家养老机构虽然内设医务室,但尚未通过卫生部门审批。

财政支持不足。要保证一个医务室24小时为老人提供医疗服务,至少需要2名以上全科医生和2名以上护士,按照人均月工资2000元至3000元的标准,一年需要支出医护人员工资10万元至15万元,这样的运营成本对养老机构来说,压力很大。而在目前的政策中,没有形成针对养老机构医疗服务的激励机制和财政支持机制。

社区依托不完善。由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本身存在着诸如人员不足、出诊成本高、服务指标和要求不清晰等问题,一些区县养老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虽然一度“手拉手”,但因各种因素早已“分手”。

医护人员不充足。养老机构中医疗服务风险高、待遇低,且难以解决职称问题,许多医护人员不愿意到这些地方工作。因此,大量工作不得不由护理人员承担,且普遍存在着中老年护理员多、文化水平低和专业服务技能缺乏等现象。在部分养老机构中,一些护理人员是志愿服务的退休医务工作者,缺乏常态化和可持续化。

此外,养老机构医疗需求状况缺乏分类管理,护理收费价格不科学,优质资源不能共享等,也都不同程度地成为完善养老机构医疗服务的障碍。

基层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1+1>2?

市政协社法委特邀委员孙力说,现在的养老机构很“矛盾”,城里的住不进去,城外的空着没人去,关键是要整合社会资源。她认为,考虑到不少老人经济条件一般,应该整合基层医疗与养老机构。

除完善相关政策外,《若干建议》提出,应积极推进有闲置状况的一二级医院转型,发展养老护理事业;鼓励养老机构向大型综合医院购买保健、医疗服务,鼓励医院向养老机构派出医务人员、开展专项医疗服务;推动养老机构医疗服务体系与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紧密衔接,建立入住老人老年健康管理档案和咨询服务平台,并改善护理人员待遇。

责任编辑:李琰之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