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志愿服务频道> 志愿者心得 > 正文
“从爱出发” 高校,有这样一种感动
http://wmf.fjsen.com 2011-07-05 11:02   来源:光明日报    我来说两句

编者按:全国高校创先争优先进事迹报告团走入高校,深入基层。33年帮助近万名藏族学生的退休教师杨昌林;身患绝症依然坚守岗位的教师景荣春;专心服务三农、培养学生三十余载的教师石雪晖;坚守传播马克思主义讲台的教师房玫;坚持6年关爱帮扶农民工子女的研究生郎坤;用实际行动和丰硕成果为实现科技强国之梦贡献力量的北京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程德文;连续3年前往四川地震灾区志愿服务,积极参加各种志愿服务的华南师范大学学生林泽殷……他们是教师,他们是大学生。身边的榜样感动着师生,影响了所有听报告的人。

藏族学生的“武汉阿爸”

1965年刚从武汉体育学院毕业的杨昌林主动申请到西藏工作。然而,长时间在高寒地区高强度地工作,他的身体出现了不适应状况。1976年,他突发高原性的心脏病,不得不离开西藏。但33年过去了,他的心仍留在了西藏。

从1978年开始,他先后接待、帮助过的藏族学生近一万人次,筑起武汉高校藏族学生的“武汉之家”,为培养爱党爱国、建设西藏的藏族人才作出了贡献。

他的家还不到80平方米,但在过去的33年里,接待过近万人次的藏族孩子,他家庭三分之一的收入用在了这些孩子们身上。他的女儿1991年大学毕业后援藏7年;他的儿子1992年大学毕业后进藏,至今还留在西藏阿里地区工作……越来越多的人成了他的“爱心接力人”!

无悔追求志不渝

有这样一位老师,默默耕耘了28年,即使身患绝症,也没有离开三尺讲台。医生断言,他最多只能活半年,但他却坚守了6年,直到声带完全发不出声音……

有这样一位学者,即使身受病痛的无情折磨,仍以惊人的毅力坚持治学。在6年时间里,先后完成了200多万字的著作,直到彻底瘫倒在病床……

有这样一名党员,即使入党心愿几经波折,却终生不改对党的追求。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向党庄严宣誓……他是江苏科技大学一位普通而不平凡的教师景荣春。

2004年,灾难突然降临,景荣春老师被确诊为肺癌晚期。出院后,在他的一再坚持下,他又重新站到了心爱的三尺讲台上,这一站,又是6年!

2010年6月13日,在镇江市第三人民医院的重症监护病床上,景荣春同志拼尽全力,庄严地举起右手进行了入党宣誓,他用微弱的气流连道两声:“宣誓人:景荣春!宣誓人:景荣春!”

农民“好朋友”

湖南农业大学教师石雪晖1973年9月进入湖南农学院学习果蔬专业,从那时起,她就把她的心交给了这个专业。她34年如一日,为全面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服务“三农”作出突出贡献。

学生是她珍爱的孩子!有一个学生进校后专业思想很不稳定,石老师多次找他谈话,他却认为是多余的说教。后来,石老师让他同研究生一起到果园见习,使他逐渐地爱上了这个专业。毕业后,他在给石老师的一封信中写道:“过去我曾后悔进了农大!一心想跳‘农门’,是您让我坚定了学农、爱农、务农的信心。现在我整天教农民种果树,农民个个都富起来了,我心里乐滋滋的。”

真情传播马克思主义

安徽师范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房玫1974年走上工作岗位。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讲台上,兢兢业业30多年。

不少人说,高校思政理论课不好上:学生没生气、教师没底气、课堂没人气。是的,的确有部分大学生对思政理论课不感兴趣。然而,在她的课堂上,听到最多的是学生的笑声、掌声和辩论声。

与许多思政理论课老师一样,她也有过同样的忧心。不少学生把思政理论课当成“学分课”。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她一直探索的问题。“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她多年教学实践的深切体会。一个亲切的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一番温暖的话语,让他走近了大学生!

房玫把自己的角色从“教师”扩展到“朋友”和“妈妈”。在每年的第一堂课上,她都把自己的电话号码和邮箱地址写在黑板上,告诉学生:“我的手机24小时开着”,我还申请了QQ号,学会了用视频聊天。学生在思想上困惑了、学业上烦恼了、生活上不顺了,都会向她倾诉……

思政理论课,不需要“满堂灌”、“堂堂灌”,更多的是要启发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在课堂上,房玫会针对某一理论或现实问题,把学生分为正反两方进行辩论,让学生在辩论中提高认识。如“马克思主义灵不灵”、“分数与能力等同吗?”……每次辩论,气氛都非常活跃,学生们争先恐后登上讲台,各抒己见。正是在这样的激烈辩论中,学生们加深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

梦与雏鹰一起飞

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郎坤连续4年在武汉“屋顶小屋”义务支教,坚持6年关爱帮扶农民工子女。

她与农民工子女结缘于2005年3月。她从报纸上看到一篇关于“屋顶小学”的报道。这是一所专门为农民工子女开设的民办小学,名叫凌智小学。学校建在武汉市江汉区高家台一个菜市场的楼上。之后,她开启了6年的志愿征程,在自己就读的武汉理工大学招募志愿者。很快,支教团队成立了!每周五为孩子们提供音乐、舞蹈、书法、美术等课程。

大学四年,郎坤几乎将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给了“屋顶小学”的孩子们。2008年夏天,她参加了学校“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赴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龙里县支教。“屋顶小学”她依然经常去。为了让孩子们喝上牛奶,她想尽了办法募集资金,实施“营养早餐”工程。现在已有1千多名郎坤的学弟、学妹们加入到支教队伍中来,这支队伍越来越壮大了。

以勤补拙 发奋成才

从对电脑一无所知,打出自己的名字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到连续两次获得国际光学工程协会颁发的光学工程领域国际最高奖项。北京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程德文的求学生涯并不一帆风顺。放弃节假日,连续4年的寒暑假未曾回家,他以勤补拙。

2005年底,他接过研发大视野3D显示技术项目。该项目要求在原有基础上,设备体积必须减半,重量必须降到1/7以下,但是显示效果还必须要提高,是一项极具挑战的重大科研课题。一连半个多月,他每天睡眠不足4小时,硬是从上百万字的文献、科技报道中,整理出数十页资料,完成了文献综述。

国内外研究现状表明已有技术根本无法满足这一项目要求,看起来这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不断地改变思路、优化算法、提高设计。每天一大早就急匆匆奔向实验室,晚上又极不情愿地离开实验室,是因为满心期待着能得出一个好的结果。经过长达两年的漫长实验,在接近第3万个系统时,他终于得到了完美的设计,继而样机试制成功,实验效果极为理想。

孩子需要就是我的需要

华南师范大学的学生党员林泽殷出生在汕头市澄海区南砂乡一个农民家庭。自愿,更是志愿。有一段经历,让他无法忘怀——四川汶川地震。赶快做志愿者去,到灾区去、到救援现场去……当初,没想到,这一去就是3年。

第一年支教工作结束的时候,孩子们紧紧拉住林泽殷的手,流着眼泪,依依不舍。如今,当时的心情依然清晰:“我没办法用语言来形容那种心情。一百多双渴望的眼睛就这样看着你,我从来没感受到这么大的压力,也从来没感受到这么大的动力。我想,灾区孩子的需要,就是我的需要;灾区孩子的快乐,就是我的快乐。我一定会再来。于是,我们有了第二年、第三年的行程。” (刘茜整理)

责任编辑:李琰之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