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文明热评 > 正文
对高考作弊必须保持高压态势
http://wmf.fjsen.com 2011-06-14 08:04   来源:新民晚报    我来说两句

据新华社报道,6月4日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警方根据群众举报,一举打掉了一个高考作弊的犯罪团伙,令多数人没想到的是,这个犯罪团伙中的主要成员,竟然是一名在读的研究生。

近年来,每年的高考中都会发生舞弊事件。今年高考前夕,教育部网站刊发2011年第1号高考预警,通报了3起典型涉考案件,并提醒考生谨防诈骗、诚信考试。但,作弊事件还是发生了!

警钟长鸣之下,为什么还会有人顶风作案?这主要是源于利益的驱动。对考生来说,作弊可以获得高分并进入理想的大学,如果得逞就可以受益终身;而对于场外的作弊者或者组织者来说,作弊则意味着高额的经济回报。马克思说:“有50%的利润,资本就会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他们敢于践踏人间的一切法律;当利润达到300%的时候,他们敢于冒绞刑的危险”。很显然,高考作弊的“收益率”是非常之高的。

不过,虽然收益率很高,作弊的难度系数和风险也不小。考场内,有监考老师虎视眈眈;考场外,有巡视官员来回逡巡;除此之外,先进的技术也在密切监控着考场的内外,还有汪洋大海般群众的监督——梨树县这起作弊案的侦破不就是源于群众的举报吗?虽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高考作弊呈现出智能化的倾向,但反作弊的技术也越来越高。尤其是有组织的作弊,由于涉及的人数多、违法的环节多,更是容易败露。只要监管的各个环节都能恪尽职守,作弊其实是很难得逞的。

然而,事实也常常让人“大跌眼镜”。从近年破获或由媒体曝光的数起舞弊案来看,很多作弊者的手段并不高明,有的作弊在动作过程中就已成了“公开的秘密”,记者不费吹灰之力就几乎能够“破案”,但有关方面却闭目塞听甚至充耳不闻。就拿刚被侦破的广州的一起舞弊案来说,那名考生不仅顺利地把手机带进了考场,而且把语文试题全部拍摄下来并发了出去,要做到这些,不仅需要很多难以隐蔽的动作,而且需要较长的时间,那么,监考人员都干嘛去了?考场的无线电信号屏蔽仪也失效了?破获吉林、广东等地的高考舞弊案件固然值得欣慰,但我们既要总结成功的经验,更要反思其中的教训。

自有考试制度以来,作弊就如影随形。“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要完全杜绝舞弊或许不可能,但一定要努力把作弊控制到最少。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从制度上加大违法的成本,更重要的则是各个环节的监管者都要守土有责。

高考是中国的“国考”,每年都关系到数以千万计的考生。为了维护公平公正的高考环境,对作弊必须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对各个环节的监督者同样要保护高压态势。(盛大林)

责任编辑:李琰之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