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12岁少年黄艺博2岁起就开始看《新闻联播》,7岁每天读《人民日报》、《参考消息》,现已发表100多篇文章。家长称这些习惯和兴趣是天性,并非有意培养。其爸爸表示,黄艺博关注民生,理想是“让大家过上更好的生活”。(5月2日《武汉晚报》)
2岁起就开始看《新闻联播》,令人啼笑皆非。更为可笑的是,孩子的父亲还特地撇清与“天才儿子”间培养的关联。其父说孩子的“这些习惯和兴趣都不是我们有意培养的,孩子的天性占了主动权”。其实,这不过是一种技术含量很低的炒作,目的就是要说明这一切都是天性使然,甚至可以总结上升为“素质教育结出的累累硕果”,而不是父母的拔苗助长。
人们可以想像这样一个场景:2岁孩子哭闹着不吃不喝,什么玩具都不要,什么卡通片都不感兴趣,只有将电视频道调到《新闻联播》,一切都恢复安静。显然,如此对《新闻联播》情有独钟的“天才婴儿”是罕见的。鲁迅先生早就说过:“其实即使天才,在生下来的时候的第一声啼哭,也和平常的儿童一样,决不会就是一首好诗。”如果没有父母的培养与引导,一个2岁的孩子,怎么可能独独爱上相比于其他少儿节目要枯燥刻板许多的《新闻联播》?
或许吧,因为父母有意识只让婴儿看《新闻联播》,久而久之便会成为一种习惯,对其他活蹦乱跳的动漫节目也就有了“排异反应”。但笔者还是要弱弱地问一句,孩子的父母有什么秘诀,能让孩子从7岁开始坚持每天读《人民日报》、《参考消息》而从不玩游戏?当然,《人民日报》、《参考消息》之类不会自动跑到家里来的,这些主流报纸也少有“少儿专版”免费向儿童提供。完全可以想见,父母以及其他家人在孩子兴趣爱好的培养中到底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由此想到王安石的名篇《伤仲永》。天性聪慧、才智超常的仲永五岁便可指物作诗,可其父在贪图财富、急功近利心态的驱使下,每天带着他四处拜访,展示才华,荒废了一生,最终“泯然众人”。想要为孩子的天性提供合适的土壤,就要让孩子拥有与年龄、发展规律同步的童真、童趣和玩耍。而想用“顺其天性”的隐身方式来遮掩功利动机,更是要不得的!(梁江涛)
责任编辑: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