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光标“暴力慈善”引关注 被指是传统恩赐观复活
传统恩赐观的复活
在“暴力慈善”的背后是仅仅把慈善当成了一种恩赐,而非一种权利。在现代慈善理念中,慈善是平等主体之间出于真诚友爱的情怀而做出的善举,接受帮助是弱者应得的基本权利。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暴力慈善”或是“传统恩赐观”的复活,尽管有一定作用,但是其负面效应更大,如对个体尊严的伤害、权利的漠视等。
暴力慈善更有严重的施恩色彩,让村民举钱合影就是最好的说明。施恩是传统社会的个人恩赐行为,有浓厚的尊卑等级观念。施恩者首先就有高高在上的优越心理,并且是一种非专业化的慈善行为。所谓非专业化,是指捐助者对受助者进行直接捐助,没有通过中介组织,既不规范也没有制度保障。而现代慈善是平等给予,捐助人和受助者人格完全平等,捐助是以慈善组织为中介,捐助与受助相分离——捐助人不知道哪些人因他受助,而受助者也不知道是谁帮助了他。对比之下,陈光标的慈善行为被称作“暴力慈善”就不难理解了。
现代慈善文化中,捐助者把帮助弱势群体作为自己的社会责任,没有高人一等的施舍心理,超越了施舍与恩赐的狭隘思想,凸显了人本价值观和权利观。因为给予本身就是一种自由和幸福。因此,“暴力慈善”是与现代公民平等权利冲突慈善,是背离现代公益文化的慈善,同时背离了慈善是一种责任的理念。如此种种,难免让人诟病。
“暴力慈善”背离现代公益文化,是“传统恩赐观”的复活。这恰恰是陈光标的暴力慈善陷入争议的缘由所在。伤害个体尊严和权利的“暴力慈善”能走多远?这是一个问题。
朱四倍
责任编辑:金婷 |
相关新闻
- 2011-03-21晋江今年拟开展十六项慈善项目
- 2011-03-17草根“慈善家”阿里木的道德力量
- 2011-03-16福州市50家基层医院4月10日前可申请慈善医疗设备
- 2011-03-16今年“331”慈善救助工程将助学贫困高中生30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