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是对许多“空巢老人”的生存状况的形象描述。在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上,“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再次成为委员关注的热点。(3月9日《人民政协报》)
“空巢老人”不是个体、区域现象,而是当前一大社会问题。据国家民政部统计,到2009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67亿,并且以每年800万的速度增长,其中约有40%是空巢老人。可见“空巢老人”覆盖面广、占比大、影响深远。
“空巢”现象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城乡差别的社会因素,城乡差别客观上倒逼农村孩子读完大学,不愿再回到家乡,社会资源配置充分,城市劳动力需求大,城市繁华热闹等因素均诱引着大批农民背井离乡,离开年迈父母,到城市去打拼、去谋生、去发展。
二是代沟的个体因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私密空间,而两代人无论是饮食、起居还是生活观、消费观,都存在巨大差异,父母与子女之间也不例外,分开居住、避免矛盾不仅是子女的愿望,也是父母的意愿。理想的居住是空间上有距离,但又能很快传呼到位。这方面“老年王国”瑞典的做法值得效仿,政府为老年人提供住宅服务,在普通住宅区内建造老年公寓,或在一般住宅建筑中酌建便于老人居住的辅助住宅。
然而基于子女工作、婚姻等因素牵扯,再加之客观上城市住房资源稀缺,这种相近照顾方式并不完全可行,最靠谱的还是打造全方位家政服务网,为居家养老的老人提供日常生活所需要的全天候服务。这些服务包括个人卫生、安全警报、看护、送饭、陪同散步等。居家养老的人凡有需要,几乎都可以在这里得到满足。这方面各地都有不少创举,譬如重庆市妇联向40个区县发放1000个“巾帼爱心呼唤器”。遇到困难时,只需一按电铃,就可向社区巾帼志愿者求助。
相对于城市老人,农村“空巢老人”数量多且规模比城市发展更为快速、情况更为复杂、问题也更加突出,他们物质匮乏、精神上空虚、孤独、寂寞,有的心理上有疾病,有的失去老伴,有的没有子女在膝前,有的经济上拮据,养老金、退休金、医疗保险金没有抑或不够维系自己的基本生活,解决农村老人养老问题刻不容缓。
突围之策,一方面政府要完善农村养老金体系,让养老金收入与缴费紧密联系在一起,健全居委会组织,理顺机制,大力推进居家养老模式;另一方面要确保居家养老服务质量和服务品种多元化,规范农村社工、义工行业发展,加大培训力度,使他们懂得老年营养学、医学、心理学等必备知识,教会他们一些基本的护理技能。还有一支力量来自邻里,千百年来,“邻里好赛金宝”、“千金买宅、万金买邻”等民谚脍炙人口,重拾优良传统,使邻里关系和睦、互敬互助,让“空巢老人”平时能得到关心,互帮互助。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关心“空巢老人”就是关爱我们的父母;关注“空巢老人”就是关照自身,今天或许我们还年轻,但是将来我们都将老去,儿女或许由于种种原因不在膝前。今天让“空巢老人”的心幸福起来,明天我们老了虽然家“空巢”,但心不空。(杨红兵)
责任编辑:陈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