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慈善“成本”,何轻何重
好在目前有越来越多的慈善机构或慈善活动注重“透明慈善”。去年4月,北京市民明宏伟参加中国扶贫基金会发起的“爱心包裹”活动,一个月后,明先生收到了一封来自安徽省金寨县白塔畈乡大岗中心小学一名一年级女生的回信,感谢明先生的“爱心包裹”。原来,“爱心包裹”里有一张“回音卡”,正是这张卡片,架起了明先生和受捐赠人之间的桥梁。“这样的捐赠让人感觉很透明、很放心。”
付出一定的“透明成本”之后,善款就能在“阳光下”运行,公众对慈善机构的信任增加了,付出爱心也就更少顾虑、疑虑,慈善热情也会越来越高;随着慈善捐款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透明成本也会随之降低。相反,如果不肯付出“透明成本”,只会抑制甚至扼杀公众的慈善热情,慈善机构失去了公众信任;而慈善精神缺失的社会,不可能是一个和谐社会——这个“成本”,是难以承受的。
曹德旺聘请第三方对捐款实行全程监督的做法,开创了一个很好的先例,其价值不低于这2亿元捐款。至于有人提出3%的运作经费是不是太低了,可能不够用,其实,这不是最重要的、实质性的问题。换一个慈善项目,具体情况有所不同,运作经费高一点,只要经得起监督、检查,只要在阳光下花钱,人们是能够认可的;暗箱操作才是公众不能接受的。(戎国强)
责任编辑:金婷 |
相关新闻
- 2011-03-09福州联动11座城市组建“海西慈善联盟”
- 2011-03-09李立国:"高调行善""低调行善"都对慈善事业有利
- 2011-03-07陈群滨:119个"孩子"的慈善大使
- 2011-02-21晋江慈善遍地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