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重点播报 > 正文
解读中国人春节密码:回家祭祖成为部分人群信仰
http://wmf.fjsen.com 2011-01-28 08:31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我来说两句

乡音已改

1973年农历年三十的下午,河北省邢台县南石门乡的一处四合院里,站满了郭家老少三十多人。院子正中摆了一把条椅,端坐在上的是辈分最高的、郭少达的父亲和大娘(即父亲的大嫂)。14岁的郭少达没有见过这般阵势,只是站在一旁。

在城市长大的郭少达显得很是扎眼。他穿着一件母亲特别订做的蓝色棉衣,是带着小毛领的夹克样式,外面还罩着一件大衣。而与他同龄的村里孩子,不合身的外套积着灰尘污垢。

这时,他突然吓了一跳——全院子的人呼啦啦全跪下了。“跪下、跪下”,有人对他使眼色。郭少达不肯,只是涨红了脸,“这是干什么呢?没有这个习惯!”

他甚至觉得,正在进行这仪式的父亲也不太习惯。父亲尽管出生于此,但7岁时便跟着父母逃荒,沿途乞讨至北京。随后,父亲被收留进熊希龄先生创办的香山慈幼院,18岁时投身革命,解放后在湖南、广东、北京先后任职,上世纪60年代初定居湖南益阳。

从益阳回邢台的路上,有当地人问他父亲要去哪儿。父亲说回老家,河北邢台。那人不信,“你满口的北京话,哪里像河北人了?”

河北邢台的年糕是红色的,掺着枣泥与高粱;湖南益阳的年糕是白色的,糯米做的。在邢台,小孩还能上树上房,一起哄到别人家要零嘴吃,气氛比城里热闹得多。“很温馨、很新奇、很兴奋”,这是让郭少达大开眼界的一个春节。

这也是他第一次跟随父亲回到祖籍过年。父亲去世后,他想,很可能也是最后一次了。

责任编辑:金婷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