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重点播报 > 正文
解读中国人春节密码:回家祭祖成为部分人群信仰
http://wmf.fjsen.com 2011-01-28 08:31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我来说两句

故乡在远方

对上海的眷恋,樊阳远远没有父亲深。他寻访的故乡,是四川广元与陕西咸阳。他曾回去过一两次。厂子迁走了,变得整洁而安静。家里的桃树不见了,院子长满了草,搭棚也没有了。咸阳社火没人踩,一些厂矿甚至规定过年不能放鞭炮了。

“过年只剩下在家里的感觉,而你的父母在哪里,你的家就在哪里”,尽管已在上海定居15年,他仍坚持回到陕西,陪健在的母亲过除夕。

樊阳10岁的儿子管怀怀偶尔抱怨父亲不与他们一起过年,樊阳只说“你还太小,不明白”。怀怀出生在上海,不过登记籍贯时误报了樊阳的出生地。樊阳有时跟儿子开玩笑,“你看,你也是四川人!”儿子当了真,急忙争辩:“不是,阿拉是上海人!”——儿子说的,已经是樊阳妻子教的上海话了。

怀怀也不相信樊阳忆苦思甜时说的那些故事。樊阳说那时没有肉、没有苹果、没有酸奶,怀怀偏不服气:“你吹牛!”

樊阳感觉,包括儿子在内的上海下一代,已经不懂春节的仪式了。他们不知道除夕前要把饺子包好,把地扫好,过了十二点必须开灯。除了看春节联欢晚会,他们不知道还可以做些什么。

于是,他借着教授初一语文课本中“故乡情思”章节的机会,布置了一个“寻根”调查。学生们在做过一个家庭祖辈、父辈的访谈后,有家长反映说,这似乎是孩子第一次理解“怀旧”与“思乡”的情感价值。

“至少他们应该感受到,中国人以家庭伦理为核心的生活方式,是他们应该保留的根”,樊阳说,“虽然我自己的故乡好像一直在转移的过程中,但是我有一个觉得幸福的地方,你会对具体的故乡有所淡化,但是对祖国和民族,感受就特别深。在我心里,一个永恒的故乡永远在。”★

责任编辑:金婷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