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重点播报 > 正文
解读中国人春节密码:回家祭祖成为部分人群信仰
http://wmf.fjsen.com 2011-01-28 08:31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我来说两句

26岁的轮回

初到沪上,父亲显得比樊阳更为兴奋。刚上出租车,父亲就给妹妹打电话:“我在26岁离开上海,现在我的儿子26岁终于回到了上海。”语气里是满满的骄傲。

樊阳却感到一丝失落。他不得不轮流借住在姑姑、叔叔等上海亲戚家逼仄的门厅或过道里,每天骑着自行车上下班,黄昏时遥望着高楼里的点点灯火,感慨着没有一盏属于自己。

在上海,他第一次知道不同部位的猪肉原来有着不同的名称和价格。问路时,热心的上海人告诉他最高效的公交换乘线路,连需不需要过马路都计算在内。“合算”,他觉得这句口头禅便是上海人最明显的特征。

到上海的第一个春节,他没有回家。感受到城市年味儿的寡淡,他开始怀念咸阳的社火。“咸阳大街上全是人。踩的高跷都是两米以上的,走上十几二十公里。无论多远,你也能看见那些‘文官武将’。”

这也是他最想家的一年,“就是骨肉分离的感觉。给他们(父母)打电话,还要装着特别高兴,其实你心里特别难过。他们也是一样。”

直到三年后,樊阳分到一套50多平米的小房子,才将父亲接来同住,在上海安下了家。这位有着浓重上海情结的老人,在生命的最后两年常去寻访儿时居住的仁庆坊。回家就跟樊阳说,他怎么找到了一位瘸腿的老邻居,打听到其他人的消息??

“上海就是他的根。他离开上海的时候,肯定希望能闯一片天地,但是他后来是越来越潦倒”,随着年岁渐长,樊阳越来越理解他的父亲。父亲去世后不久,仁庆坊为配合地铁4号线建设而拆迁,樊阳还赶着去看了最后一眼废墟。

责任编辑:金婷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