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重点播报 > 正文
解读中国人春节密码:回家祭祖成为部分人群信仰
http://wmf.fjsen.com 2011-01-28 08:31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我来说两句

渐行渐远的家乡

蒋高明第一次真正离开家乡是在1981年,17岁的他考上了山东大学生物系,这是村里第一次有人考上了重点大学,远远近近的乡亲像看大熊猫一样过来围观。被热热闹闹地围观了一个夏天之后,他独自一人来到了生命中的第一个大城市:济南。

济南显然不是他的家乡,蒋高明哪里都不敢去,因为去哪里都要花钱,他总想回家。第一次放寒假,晚上五点的火车,因为怕错过列车,蒋高明早上四点就起了床,然后坐在候车室里痴痴地等啊等。那段如今开车只需要一个多小时的路,那个时候要在火车上坐十几个小时,没有卧铺,火车走走停停,又总是误点,沿途疲惫不堪,但他还是想回去,想把在城市的见闻告诉家人和村里的小伙伴们,他们中的大多数,连火车都没见过。

但是真地回到家乡,蒋高明又开始感觉这些那些的种种不适,村里怎么什么都没有?他渐渐觉得,自己就像路遥小说《人生》中的高家林,他与家乡,已经渐行渐远。

从1989年到2002年前后,蒋高明几乎没有回过平邑。1985年,他考上了中国科学院的研究生,然后又顺风顺水地继续读完了博士,他从大城市济南到了更大的城市北京,生平第一次坐了地铁,一号线车票一毛钱,人不多,不像今天的一号线要猛吸一口气才能挤上去。他出国待了一段,有两次春节都是在国外过的,在这13年中,他忙着结婚、生孩子,在竞争激烈的中科院里提副研究员再到研究员,压力大得让人很难有闲情愁绪,除了在家的父亲,他甚至很少想到家乡。

一直到2002年,他被山东省评为“泰山学者”,在科研需求的刺激之下,他被重新唤起了对家乡的情感。蒋高明开始思念村里高高的树林和窄窄的金线河。小的时候,他在金线河里游泳,在河边沙滩上抓鸟抓知了,他说“如果真的一直不回去,可能就慢慢淡忘了,但是我又不甘心”。然而等到他阔别多年后回到家乡,却发现又什么都和记忆中出现了偏差:村子多了个臭烘烘的养殖场,大树被砍得差不多了,金线河再也不是那条清澈见底的小河,村里人说,现在连喝的水都已经发苦了。

2006年,蒋高明在村子里办了一个“弘毅生态农场”,名字来自《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农场里种几十种生态蔬菜,养牛养鹅养鸡养狗,还养蝗虫给鸡吃,他父亲也过来参观,但是怎么都不理解:“种菜怎么能不用化肥不打药呢?”

责任编辑:金婷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