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重点播报 > 正文
解读中国人春节密码:回家祭祖成为部分人群信仰
http://wmf.fjsen.com 2011-01-28 08:31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我来说两句

春节的心事

农历腊月十六这天,偌大的大槐树祭祖园里游客不多。穿着一身西装的范忠义,正在办公室里等待从北京来的旅游规划专家:“下一步我们将要计划实施三期工程,就是在祭祖园的后门,计划搞3000亩地,投资3000亿,搞成大明风情园。”

为了发展旅游业,2005年时,大槐树公园由事业单位改制成企业。“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融资,企业的融资渠道快一些、活一些。”

范忠义并不避讳移民后裔回来寻根问祖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但春节并非寻根祭祖的高峰期。为了吸引游客,范忠义和同事特意策划了一个以祭祖为主题的许愿卡活动,他甚至打算,在正月初一各家各户拜神祗敬祖宗的时候,要带领员工在古大槐树处举行一个内部祭奠仪式。

根据当地习俗,祭拜人需要先净手正冠,然后敬香叩拜,并敬献年馍、饺子、水果、酒、帛等贡品,同时鸣炮。在寻常人家里,除了祖宗牌位或神祗外,正月初一需要祭拜的还有天地爷、财神爷、灶君爷、菩萨和门神等,贡品也随祭拜对象不同而各异。

但是许多年轻人已经不太清楚这些祭拜仪式,尤其在城市里,春节和平日的界限已经越来越模糊。

“年味淡薄了,没有年文化了。”说起日益寡淡的春节氛围,69岁的樊端生不停地摇头。这位文学艺术爱好者,同时还写得一手好书法,他已经买好了足够写300副春联的玫红纸:“亲戚朋友邻居的,我全包了。”其实,洪洞县城街头巷尾的铺面上,此时已有春联福字在卖了。但在樊端生看来,买的没意思,“谁家的春联就应该写谁(家)的事儿。”

洪洞的春节是从腊月二十三开始的。二十三过小年,要吃饺子;二十四打扫房屋;然后是赶集、买年画,写对子,做年食子,等等。

“特别是年三十,贴对子扫院子炸馅子,一家人其乐融融。”如今退休在家的樊端生,整天和老伴守着空荡荡的大房子,格外想念阖家团圆的过年氛围:“过年本来是一个团圆的日子,是团结、欢乐、和谐的节日,现在很多就省略了。”

春节不仅是亲人团聚的重要日子,也是祭拜祖宗强化家族人伦关系的一种仪式。“拜年就是祭祖。”在樊端生的记忆里,正月初一,孩子起床要先给自己家里的大人拜年,然后家里大人和小孩一起到祖宗牌位和神祗前磕头。与“大槐树”不同,“这个祖是可以看到的祖,可能是五辈祖六辈祖或者十辈祖。”樊端生说,“尤其是才过门的新媳妇,必须要在初一拜神祗,然后拜父母。”

拜神祗前,一般还要先给家里供奉的各路神仙“献点儿”(贡品)。祭拜对象不同,贡品也各异:用寓意全家高寿的“糕”和寓意顺心的“松疙瘩”拜天地爷,用寓意招财进宝的“财篮”敬财神爷,用“灶山”敬灶君,用“兔儿”敬土地爷。

根据传统,洪洞人拜年需要遵循的礼数是:初一在自己家里和村里,给本家族拜年;初二未成年的男子给姥姥舅舅等拜年;初三结了婚的男性则要去丈母娘家拜年;初四给姨姑拜年,初五不能出门,初六七看亲戚。

“然后就开始闹社火过十五,敲锣鼓、舞狮子、耍龙灯。”樊端生回忆以前过年时候的光景,不时比划着:“开始先在村子里闹,再到乡里、县里,还要到市里、地区上去闹。”

不过,很多事情都变了。不到腊月二十,樊端生家已经开始大扫除了,他还准备了过年可能会用到的小米、黄豆和绿豆。寒假到了,孙子们也都住过来了,但儿子女儿并不跟他一起过年。

在这移民寻根之地,春节之际,樊端生感受到的却是亲人远隔的孤单。

对此,洪洞县文化馆馆长王春亮还是抱有期望。他希望在根土文化深厚的洪洞,人们能够更珍视传统,让这些传统改变春节的落寞。

眼下,王春亮正赶着在放假前安排好春节期间的文艺表演活动。除了当地的传统节目外,王春亮还想邀请一些周边县市的特色节目,比如寓意求水的“背冰”。

“年前主要是拿方案,文化馆的人下去摸底,初三、初四开始启动,初六时所有节目都要全部启动。”大部分是成熟项目,王春亮并不担心,4月上旬的寻根祭祖节则让他感觉责任重大:“参加的人多,活动也多,正月十五就要开始排练。”

对于活动的举办,王春亮早已驾轻就熟,但何时让春节再有他心目中的样貌,他却没有答案。 ★

责任编辑:金婷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