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重点播报 > 正文
解读中国人春节密码:回家祭祖成为部分人群信仰
http://wmf.fjsen.com 2011-01-28 08:31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我来说两句

共同的祖地

眼看就要过年了,范忠义最关心的,就是如何把祭祖融入春节,让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也热闹起来。

范忠义是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他在1996年12月接手了当时还是事业单位的洪洞县大槐树寻根祭祖园。从那时起,他就亲眼目睹了每年来祭拜大槐树的人从十几万人,到二十几万人,再到三十几万人的突破。

不过,作为亿万华人心目中的祖先根脉,范忠义认为这些数字并不算多。他希望,到2015年底时,来祭拜大槐树的能超过70万人次。“移民后裔寻根祭祖的愿望非常大,对老祖宗的虔诚意识非常强烈。”范忠义说,“我们作为老家的人,有义务给他们提供一个(祭祖)场所。”

对这种寻根问祖需求有感知的,不只是当地政府或范忠义所在的公司,当地人早就习以为常。这些年,经常有外地人在洪洞出没,他们操着山东音、带着江苏腔、甩着河北调、说着河南话,甚至分不清到底是哪国语言。对他们而言,洪洞大槐树已经成为一个文化符号,成为很多华人对家族来源的共同记忆。

洪洞县志办主任张青,在将近30年的研究中发现:在明初洪武至永乐的50年间,从洪洞大槐树下出发的移民始祖至少涉及到1230个姓氏,其中政府组织的移民运动就有18次,涉及到汉、蒙、回、满四大民族。

这些直接移民分布在河南、河北、山东、北京、天津、陕西、安徽、江苏、甘肃、宁夏、广西、湖北、山西等18个省(市)区,600多个县。而后经过历代转迁,大槐树的移民又遍及全国乃至海外,“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大槐树移民的后代”。张青进而认为:“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无论从时间上,从地域范围上,从组织规模上来说,无疑是中国移民史上的顶峰,是中国历史上的第四次移民,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

这并非张青的一家之言,历史地理学家葛剑雄在为1991年1月出版的《山西移民史》作序时,就曾写到:“在中国移民史上辐射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一个移民发源地,大概要算山西洪洞大槐树了。”

尽管有众多移民后裔如此精确地把祖地确定在一棵树附近,而且演绎颇多,但实际并无正史记载可供资鉴,可以确知的是,在几百年的历史演进中,“洪洞大槐树”成为很多华人(尤其中国北方省份)的共同身份认同。正如流传已久的民谚:“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

责任编辑:金婷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