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祖宗规训
许教诗走路时,腰板很直,步伐也快,每年村子里的红白喜事,或者清明、新年的祭祖游神,都需要这些老人组出面张罗,没有一副好身板和雷厉风行的做派,是很难胜任错综复杂甚至琐碎的各档子事务。
他说,在他们这个大村里,有六个老人组的分社,村子里凡年老者,都自愿自觉加入,然后推选出合适的几位主事者,名为理事,负责各项事务。
在过去的很多年里,许教诗操持着村庄的祭祖,而他自家,也会在特定的日子,给祖上上坟祭拜。
私祭和公祭都是不可缺少的。对于许教诗一家来说,无论离开汕头多远,心里头都会记着祖宗的规训,凡事不敢乱来。
而每年回乡祭拜,则成了许家子弟每一个人的精神回归,许教诗的一位亲友说,漂泊在外,人在江湖,和三教九流打交道,什么事情都会出现,极端点说,即便在外与人打了一架或者大吵了一回,回到屋子里,也会对着家乡的方向,在心里寻求祖上的护佑。
“你看过李连杰演的电影黄飞鸿吧,那么大本事的人了,在外闯了祸,得罪了人,受了委屈,回到家里,也要跪在祖先的牌位前拜一拜。”许教诗的家人说,这就是一种寄托。
把自己寄托给祖上的冥冥保佑之中,会看得开一些,遇事也平和一些。
几位浙商老板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每次和潮汕商人谈生意,总感到一种特殊的气场。
许先亮也算个生意人,他说,自己做“活人灯”生意,在四里八乡的村民看来,是个实在人,每次做买卖前后,他会去祠堂烧炷香。
此刻,村子里那条主干道两侧,每隔半米就竖立起一根三四米高的竹竿,这些竹竿如同房子的龙骨,共同挑起一片长长的“屋顶”,那“屋顶”其实是由无数个小红灯笼挂在丝线上组成的,期间还有星星点点的彩色小灯泡,如一张巨大的蛛网,从村口开始,一直铺陈进村内。
天空落下一点小雨,这条几百米长的水泥路,湿漉起来,映着高高挂起的那些红灯笼,泛出委婉的红色光泽。
行走在这些村落之间,才发现,这样的开门礼,是各村几乎约定俗成的风格。唯一不同的是,每个村都会在村口挂出展示自家特色的对联和喜气洋洋豪气冲天的对联和标语。
村子里,每逢清明或者春节,都会有很多陌生的面孔进进出出,或是异性兄弟前来拜访,或是五湖四海的同宗族人前来认祖归宗,祭奠祖先。所以,进入腊月后,土狗们各自撒欢,懒得再叫。不时从某处传出炮竹炸响之声,然后就是浓浓的硫磺味,或者随风飘过来的当地潮剧的咿咿呀呀的唱段。
“聚起来,唱起来,热闹起来,潮汕人不习惯冷清的新春。”当地人说。
村落之间,如同比赛似地,鞭炮声此起彼伏。
许教诗不时扭过脸来解释,这个村子都是许家人,许家人的祖上是朝廷的状元,更要热闹一点才有面子。放鞭炮这样的小事,都是各家自己的主张,老人组就不过问了。
“其实所谓老人组这个称谓,不过是文革之后才兴起的叫法。”汕头社科联主席、民俗专家陈汉初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此前,比如民国和更早的年份里,他们这些老人不过就是一村一乡的祠堂主事人,现在一般是老党员在做事,和村党支部的关系很微妙。
![]() |
![]() |
责任编辑:金婷 |
- 2011-01-27华安县“四个严格”做好春节期间干部廉洁自律工作
- 2011-01-27永安深入开展春节“文明交通行动计划”宣传活动
- 2011-01-27春节前后请假扣三倍工资违法缺人性
- 2011-01-27春节成为权钱交易高发期:拜年为拜权 廉关为敛关
- 2011-01-27闽受灾群众95%搬新居 基本实现春节前全部搬迁入住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