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重点播报 > 正文
解读中国人春节密码:回家祭祖成为部分人群信仰
http://wmf.fjsen.com 2011-01-28 08:31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我来说两句

“回去”的途径

廖志林对家乡依然保留着尊崇和迷恋,尤其在如今每天打电话打到听筒不敢紧挨着耳朵的生活状况下,他更加热爱“回去”所获得的踏实和放松。“回家过年”对廖志林来说,正是寻找自我的机会。

“春节回家,串亲戚,找朋友,实际上是找到我的过往。”

寻根问祖的途径不仅在乡亲的眼光里,也在祭祖的仪式上。大年初一早上起床,吃过汤圆,时间一到,每家就拎着上坟所用——酒、肉、纸钱、鞭炮——出门了。廖志林的父亲吆喝一声,大家就出发去本家族的那片坟山。

在祖坟前,烧纸,烧香,摆酒肉贡品,之后一大家子论资排辈地依次跪着向祖宗磕三个头,一炷香燃尽便开始放鞭炮。

“我们那有一条河,河的两岸有平地的地方就有人住??山不是太远,河谷两岸,也就一公里半公里的样子,大家可以看到:‘那家的人回来了’‘他家是不是很多人?’人越多就越说明子孙兴旺嘛。鞭炮放得越响,说明经济状况越好,像比赛似的。”

一阵阵炫耀性的热闹在正午时分给祭祖仪式画上句号。

“走这么个仪式,实际上是一个认同,找到自己是谁。”

基于这个原因,廖志林觉得“在城市里年的味道没有农村里好,就是因为没有祖坟啊??没有皈依了,你找不到了??不像是这片坟山是我们家的,我们家的第几高祖、曾祖就埋在这。没有那种感觉。虽然城市里面也很热闹,也会组织一些(活动),但是城市里人的感觉(就不那么对)。”

廖志林也会带着儿子参加祭祖的仪式。1998年,儿子一岁半的时候,廖志林第一次带他回老家。乡亲们议论着:“哎呀,这家人添丁口了。”年年探亲,大伙儿看着这个小男娃一点点长大,都始终固执地以“老廖家的第几代人”视之,从来“不认为他是成都人”。廖志林很认同,“我要让儿子回到老家去,告诉他,‘你是从这出来的’??你有能力的时候不要忘掉这些地方,尤其是农村的孩子出来的,忘掉自己的家乡实际上就忘掉了中国的基本环境。”

回家唤起了廖志林最淳朴的生活体验:“有时候回到家里面真想就不走了,舒服,花不了多少钱,不需要你去挣取多大的功业。”可是,呆久了却“又想回到沸腾的生活里面”“过了年以后,我们还要赶到工作岗位,甚至想到美国,想到伦敦去。人总是在这个循环往复的矛盾中??”

不论在这组迁徙的矛盾中,哪一方面更占上风,寻根的意义总在那里:“搞清楚你的家族是什么样的,很多欲望就会得到遏制,人会很满足,‘我已经比他们好很多了,不要贪得无厌。’??我经常告诉自己,你现在做的事,是命运把机会给了你,你就要做好,要感恩,做事也会淡定许多。”★

责任编辑:金婷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